最近两天总有这样的感觉:要求两个女儿每天看书一小时,每天背15个英语单词,自己本来计划好每天听课半小时,但却觉得:“今天的事情太多了,还是明天再听吧,反正也不差这一天。”到最后落下的课越积越多,远远超出了预期;本来计划好每天跑步半小时,但却觉得:“今天太累了,不想动了,就先暂停一天吧。”后来运动计划就一直搁置了,一天也没运动过,别说半小时了,连半分钟都没有;本来想着每周学一道新的菜,但后来却找出各种原因:“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折腾了,下次再学也不迟。”结果过了好几个月,还是一道新的菜也没学会。
一直要求你们去进步,自己却始终没迈出前进的脚步,很多人为了自我感动,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在进步的,自己的生活是很积极向上的,每天都很充实快乐的,于是给自己制定了满满的“计划”,后来却因为各种原因各种借口,使这些计划变成了“纸上谈兵”。
这都是因为拖延症在作祟。这些计划对于很多人来说,经常被无限延后,但却一直没放弃过实现它们,这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通常对他们有着长远的价值。这些长远的价值之所以没有让他们立即去行动,是因为:这些事情太有挑战了,而且不够紧急。很多人总是倾向于先做有趣、简单且急迫的事情,而需要长期做的事情除了有很多困难以外,还很无聊,所以只有在截止日期的前一两天去做,才会显得这件事情是紧迫的,才会让人们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动”。
昨天和朋友打电话聊天,说起家里的孩子。朋友的孩子和我自己大女儿一样大,今年要上初一了。朋友抱怨连连,说孩子在家不着急写作业,反倒流连手机游戏。她生气说了几句,儿子摔门就出去了,在外面晃荡了一个白天,快晚饭时才回来。
她后怕的也不敢再提作业了,担心刺激到儿子再惹出什么不可收拾的祸事来。她说自己一直在家专心照顾孩子,为了孩子也付出了许多,怎么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那时候,生活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是为什么还是那么不知足,那么难管?我说,其实孩子们也有很多苦闷和烦恼,只是我们一直没有正视罢了。孩子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却不能说做不到,就无法报答长辈们,担心自己让他们失望。所以这个怪圈出不来,就无法轻装上阵专心学业。我们当父母的,不要让爱带有条件,它会变成孩子的羁绊,束缚他前进的脚步。要让父母的爱,变成孩子真正的心灵港湾。让他饿了累了,就想回来充电;让他一想起来,就觉得有底气有温暖。朋友听后有些释然了。
所以,不断学习改变的父母和原地踏步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也是截然不同的。人生就是这样,思想只有化作行动,才真正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