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一章第6节有提到一个故事。说的是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牛顿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天才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却多半会被看作“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教育中。
孩子经常丢三落四,课堂作业本、试卷常常忘记带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常常找不到自己的橡皮,铅笔,最然家里橡皮、铅笔都是一打一打地买;同一个类型的数学题,错好几次,平时一起帮孩子复习好几遍。这样的情况,作为妈妈我,常常忍不住犯“啰嗦”病:
“跟你说记得带回家,带回家,怎么又忘记?”
“家里那么多橡皮、铅笔,怎么又找不到?”
“这题目上次已经订正过了,怎么又错了?”
其实这些话,一说出口,就后悔,知道孩子不爱听。自己有时也干着急,素手无策。常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错误。
其实这些话,一说出口,就后悔,知道孩子不爱听。自己有时也干着急,素手无策。常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错误。
尹建莉说:“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
这句话,对我来说,就是“及时雨”。以后我会将这句话作为一位母亲修行的要求,身体力行去实践,在对待自己孩子的缺点方面,尽量做到“轻松玩笑”,却让孩子轻松接受、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