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 星期四
广场上放《地道战》,小孩被吸引,看得眉飞色舞,一直到电影终场。
诚如果果所言,小区里放电影,瞬间提升一个阶层。我猜他的意思是说这样会使人觉得小区有人气更温暖,的确,大人坐在长椅上,小孩搬来塑料凳,一齐看一个电影,甚至情愿忍受蚊虫的叮咬,这样共同地做一件事情,多么好。我也想一起享受这样的时光,所以我纵容了小孩,允许他可以不吃晚饭先看电影,而他生怕吃饭后再下来看电影会结束,自然是放弃晚饭。
旅行之于小孩的意义,小伙伴、游戏和日常生活可能比人文自然景观更具吸引力。
第一天从颐和园回来,他三两下划拉完当天作业就冲下去玩儿,过很久回来嚷着渴忙忙喝几口水又急三火四跑了,头颈上全是汗。一会儿又冲回来敲门,抓一包酸奶又走,说一起打羽毛球的小男孩口渴。晚饭后,陪他在健身场地荡秋千,有一个脸颊圆圆的女孩荡得高高的,而小孩需要我推才能荡起来。小女孩说:我来这儿一年了,你呢?小孩说:我才来两天。之后两人从作业谈到老师,追赶着跑远又回来。
游戏与童年,真容易拉近距离。
赶上雨季。雨时大时小,整个下午沉沉入眠[捂脸]。小孩说:我们两个一懒众山小。下雨,他不能下去在院子里玩儿,百无聊赖,打开电视看法国与克罗地亚赛事回放,自己搬来零食,在床上翘起二郎腿,装模作样喊"好球",又心满意足地感叹"好生惬(xia)意"
第六天和朋友去了公园以及书店。西西弗书店依旧是有很多很多的书,小孩依旧一头扎进漫画书里拉不走。书店参与构成本地的精神生活,所言非虚。
最后当然要去水木清华。
走马观花在清华园里溜达了一会儿,一场雨淋在朱老的荷塘里。雨中的清华葱郁得深沉,时近中午,打算尝一下清华有名的美食,人满为患只得作罢。在附近吃了云南菜,米酒菠萝饭以及各种我记不住名字的云南特色菜都颇为入口。想起儿子小时候上幼儿园,问他幼儿园好不好,答曰不好,问为什么,回曰上幼儿园光吃饭。对于挑食的娃,吃饭确实是很令人头痛的问题。来得北京,我也体会到了儿子的感觉:光吃饭。
旅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美食,北京不止炸酱面正宗,不止烤鸭美味、酸奶满大街,外婆家和云南菜也好吃,海底捞的服务贴心贴肺,更有朋友亲自下厨的毛血旺叫人吃得放不下筷子。总之,这是吃货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