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落地实施:课堂的应然追求
寒假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引发了我诸多思考。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个体发展所可能达到的境界,是丰富的生命、优雅的生活,高贵的人格。发展我们的孩子的核心素养,显然并不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几大主课才能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我们意识当中所认为的课堂的责任。“它是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老师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做的事情。”“用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余文森教授他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读后如品香茗,连连赞叹。
梁衡先生所写的这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以“美丽”为主线的,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当学生学到“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的时候,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位同学回答:“人生的意义在于吃饱穿好。”听到这样的回答,也许我们觉得跟美丽挂不上钩,会一笑而过,但是余教授是这样引导的:“这样的人生(吃饱穿好)美不美?应该不能算美。但是如果你是凭自己的努力而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就有点意义,有点美。而如果在自己过上好生活的同时也努力帮助其他人过上好生活,这样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加美丽,就有点接近局里夫人的美了。当热,如果你一心只为别人的利益考虑,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你的美就可以和居里夫人的美相提并论了。”辩证又不失智慧的解读,拉近了孩子和居里夫人的距离,让遥不可及的居里夫人走向了儿童的生活,并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发生影响,这才是文本的生活意义和教育意义啊!学科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何其的重要!
美国教师和中国教师讲阅读课《灰姑娘》的不同方式给好多老师当头棒喝,当然,这仅仅是一堂课的不同,但一堂课背后折射的是思想,文化,变通等诸多方面。
美国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灰姑娘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 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灰姑娘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美国学生:要爱自己!
美国老师讲解的灰姑娘版本透着浓浓的哲思味,思辨味,他们对文化视野和生命价值的解读让我佩服。曾经有人质疑,二战后日本许多读过大学的女子婚后都辞职回家当家庭主妇,从而疑心这将会是一个堕落的民族,殊不知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每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子都将所学服务于所在的家庭,知识的强大作用力也将荫泽于每一个家庭,怎可让人不怕?而中国老师讲解灰姑娘的版本则从字词分析,逐句讲解,分段落实入手,学生昏昏欲睡,老师滔滔不绝,最后老师总结出“不要走神,打起精神来,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的道理,这样的课堂让人生厌,一节节这样的课累加起来的可怕,岂是你我能想?
聚焦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课堂和老师是很好的引入点。把自己当学生看,把文本(要学的知识)作者当人看,把书放入宏观格局中当人生看,把讲台当布道圣坛看,课堂的语言不是宣讲道德的道具,把每一节课堂当作真实的心灵相遇,对于文本的解读自会不失偏颇,少了自我的色彩。
核心素养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并不神秘,也不虚无缥缈。它将使我们自信地迎接核心素养时代,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是我们教师的阵地,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不再喊口号式的把学生生拉硬拽到“道理味儿”十足的课堂,不愁我们的学生败于未来的时代。慢是教育的本质,我们崇尚快,追求快,于是就多了懊恼:让你再多学一点,为什么接受得这么慢?填鸭现象,替猪吃食这些现象司空见惯。所以,我们期待老师有节奏地把握课堂,洞悉学生心理之后合情合理的弹性预设,以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放低心灵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合理的互动,不搞大而空,形而上的花架子。依据维特罗克所说的课前之“原有”与课堂之“信息”“意义”这两个对应性的因素出发。在这里,课前之“原有”,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设”;课堂上被选择和建构后的“信息”“意义”,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所得。传统课堂少有差异、少有学生的机会,传统备课注重硬性预设。正是这种硬性预设,才造成课堂上的僵化局面——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常常是在解读教案、放映课件,大搞“填鸭式”。呼唤弹性预设的课堂,也是从另一方面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他们“表达”。
核心素养的实质是“立德树人”,教师先把自己的位置拎清,也当择善而从。“我的眼睛不说话,可我看得清”,很多老师以为上课就是上课,不在乎那些所谓“边边角角”,你随便的一笔,不经心的一个动作也许已经在破坏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笔一捺,一个动作,你的能力和品格,学生都会看得到,也会照着做。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用心探索、建构新常态教育的育人模式,别再囿于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坐井观天,眼中自然不可能有气象万千。解放儿童的心灵,给儿童留一席之地。“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眼睛里有儿童,好好理解才有认识,认识透了才会发现。先哲克里希那穆提著有《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内有“空无者是幸福者”,如果始终端着高高在上,就会一直欣欣然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孩子始终是被动的。
教师,首先应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灿烂的心灵是盛放的自由,不敢相信学生们会从一个老气横秋的老师那里学到“灿烂”。我们赞美阳光,享受生命,勤勉踏实,丰实自我,葆有不懈的学习力……这些都是核心素养最接地气的表达,这也是我们能送给孩子们的自我表达。
当然,核心素养的实施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老师们的教育素养,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核心素养落地实施是课堂的应然追求,我们和我们的课堂都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