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核心素养落地实施:课堂的应然追求107
朱晓梅

核心素养落地实施:课堂的应然追求

寒假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引发了我诸多思考。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个体发展所可能达到的境界,是丰富的生命、优雅的生活,高贵的人格。发展我们的孩子的核心素养,显然并不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几大主课才能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我们意识当中所认为的课堂的责任。“它是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老师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做的事情。”“用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余文森教授他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读后如品香茗,连连赞叹。

梁衡先生所写的这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以“美丽”为主线的,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当学生学到“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的时候,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位同学回答:“人生的意义在于吃饱穿好。”听到这样的回答,也许我们觉得跟美丽挂不上钩,会一笑而过,但是余教授是这样引导的:“这样的人生(吃饱穿好)美不美?应该不能算美。但是如果你是凭自己的努力而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就有点意义,有点美。而如果在自己过上好生活的同时也努力帮助其他人过上好生活,这样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加美丽,就有点接近局里夫人的美了。当热,如果你一心只为别人的利益考虑,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你的美就可以和居里夫人的美相提并论了。”辩证又不失智慧的解读,拉近了孩子和居里夫人的距离,让遥不可及的居里夫人走向了儿童的生活,并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发生影响,这才是文本的生活意义和教育意义啊!学科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何其的重要!

美国教师和中国教师讲阅读课《灰姑娘》的不同方式给好多老师当头棒喝,当然,这仅仅是一堂课的不同,但一堂课背后折射的是思想,文化,变通等诸多方面。

美国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灰姑娘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 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灰姑娘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美国学生:要爱自己!

美国老师讲解的灰姑娘版本透着浓浓的哲思味,思辨味,他们对文化视野和生命价值的解读让我佩服。曾经有人质疑,二战后日本许多读过大学的女子婚后都辞职回家当家庭主妇,从而疑心这将会是一个堕落的民族,殊不知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每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子都将所学服务于所在的家庭,知识的强大作用力也将荫泽于每一个家庭,怎可让人不怕?而中国老师讲解灰姑娘的版本则从字词分析,逐句讲解,分段落实入手,学生昏昏欲睡,老师滔滔不绝,最后老师总结出“不要走神,打起精神来,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的道理,这样的课堂让人生厌,一节节这样的课累加起来的可怕,岂是你我能想?

聚焦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课堂和老师是很好的引入点。把自己当学生看,把文本(要学的知识)作者当人看,把书放入宏观格局中当人生看,把讲台当布道圣坛看,课堂的语言不是宣讲道德的道具,把每一节课堂当作真实的心灵相遇,对于文本的解读自会不失偏颇,少了自我的色彩。

核心素养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并不神秘,也不虚无缥缈。它将使我们自信地迎接核心素养时代,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是我们教师的阵地,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不再喊口号式的把学生生拉硬拽到“道理味儿”十足的课堂,不愁我们的学生败于未来的时代。慢是教育的本质,我们崇尚快,追求快,于是就多了懊恼:让你再多学一点,为什么接受得这么慢?填鸭现象,替猪吃食这些现象司空见惯。所以,我们期待老师有节奏地把握课堂,洞悉学生心理之后合情合理的弹性预设,以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放低心灵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合理的互动,不搞大而空,形而上的花架子。依据维特罗克所说的课前之“原有”与课堂之“信息”“意义”这两个对应性的因素出发。在这里,课前之“原有”,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设”;课堂上被选择和建构后的“信息”“意义”,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所得。传统课堂少有差异、少有学生的机会,传统备课注重硬性预设。正是这种硬性预设,才造成课堂上的僵化局面——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常常是在解读教案、放映课件,大搞“填鸭式”。呼唤弹性预设的课堂,也是从另一方面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他们“表达”。

核心素养的实质是“立德树人”,教师先把自己的位置拎清,也当择善而从。“我的眼睛不说话,可我看得清”,很多老师以为上课就是上课,不在乎那些所谓“边边角角”,你随便的一笔,不经心的一个动作也许已经在破坏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笔一捺,一个动作,你的能力和品格,学生都会看得到,也会照着做。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用心探索、建构新常态教育的育人模式,别再囿于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坐井观天,眼中自然不可能有气象万千。解放儿童的心灵,给儿童留一席之地。“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眼睛里有儿童,好好理解才有认识,认识透了才会发现。先哲克里希那穆提著有《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内有“空无者是幸福者”,如果始终端着高高在上,就会一直欣欣然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孩子始终是被动的。

教师,首先应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灿烂的心灵是盛放的自由,不敢相信学生们会从一个老气横秋的老师那里学到“灿烂”。我们赞美阳光,享受生命,勤勉踏实,丰实自我,葆有不懈的学习力……这些都是核心素养最接地气的表达,这也是我们能送给孩子们的自我表达。

当然,核心素养的实施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老师们的教育素养,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核心素养落地实施是课堂的应然追求,我们和我们的课堂都准备好了吗?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669698
推荐日记
《2022.08.4亲子日记 158篇》
《第154篇 8.4 晴》
《游乐园》
《102》
《忙里偷闲》
《向运动出发66》
《第196篇 2022.8.5 心态放平》
《221》
《写给新凯的第四十九封家书》
《暑假中的周日》
《特别的一天(被沛霖惊到了)》
《《父母规》诵读第71天》
《家庭教育关系说之婆媳关系学习感悟》
《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八年级四班孙子轩》
《第一次和 小鸡亲密接触》
《8月5日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体会》
《2022年08月05日 194篇》
《能自觉完成作业了》
《威海之旅》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晴》
《我会剪指甲了》
《8月5日 星期五 晴 第184篇》
《聚餐》
《446篇 8月2日晴》
《2022.8.5 星期五 天气 晴转多云》
《447篇 8月3日晴》
《2022.8.5 天气晴 53篇》
《2022.6.20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 47》
《拼图》
《愉快充实的一天》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