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如果说:“我不想去上学”。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怎么行?学生的任务就是上学,你怎么可能不去上学?”然后劝着哄着好歹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孩子不情不愿,大人筋疲力尽。这就是颗粒度粗的表现:把“不想上学”当成一个笼统的问题来解决。
当我们细化颗粒度,就可以先放下评判,多听听,多看看,多问问。可以问孩子这些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想去上学的?是不是和某位老师关系不好?是不是和同学闹别扭?是否有霸凌问题?是课程对你来说有难度,跟不上进度?还是觉得学习没意思?……
一连串问题问下来,大概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每一个问题还可以再细化。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觉得学习没意思,没动力,那么,可以进一步观察,或者和孩子聊:如果给你的学习动力打分,0—10分,你觉得你的动力有几分?
[[EMOJI:%F0%9F%8D%81]]哪怕孩子说1分,也可以问,那什么时候会有这1分的动力?哪门功课会稍微感兴趣一些?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还是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学起来感到吃力?……这样,一个看上去很大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