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星期日,天气多云。
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话”?
家长要如何做才能顺利地开启沟通大门呢?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1.首先,学会倾听。
当你特别在意一个人的时候,倾听反而变得不那么容易。
因为你可能比当事人更加紧张和焦虑,希望第一时间帮助他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全神贯注的倾听可能是对他最大的尊重。有时候,简单的“嗯”或“噢”也好过频繁地提问。
在我们安抚孩子的时候,并不一定要马上找到原因,过多的询问有时候反而会给情绪不佳的孩子更多的压力,反而是倾听会让他们更加自然和放松。
2.接着是尝试说出孩子的感受。
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帮助孩子客观陈述情绪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客观陈述情绪就是对自我观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培养。比如,
孩子:“我想用胶水把兔子耳朵粘上,但还是往下掉。”
直觉反应:“多试几次,不要半途而废。”
陈述情绪:“那一定让你很纠结。”
孩子在这句陈述里,不仅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同时学习到此时的情绪状态叫“纠结”,当下一次这种情绪状态再次出现,他会很快辨识出它,并且可以客观地来看待这种情绪。
3.用幻想的方式给予他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
情绪可以客观陈述,但不见得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如此。
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或者暂时做不到的,有时可以通过幻想的方式对孩子的感受予以肯定。比如,孩子想要出门玩滑梯,但现在已是晚上。
孩子:“我要出去玩滑梯,现在就要去!“
直觉反应:“现在都几点了?明天再去!”
幻想方式:“我想你一定特别希望现在就已经到了游乐场,那我们不如把房间想象成游乐场吧……”
大多数时候,孩子其实也知道他的要求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当他表达渴望时,你用幻想的方式对他的渴望予以肯定和满足,他也会非常高兴。
4.少用“但是”两个字。
“但是”是父母们经常会用到的话术。“你做得很好,但是xxx”、“妈妈知道你很想要xxx,但是xxx。”
相信即使是成年人,频繁被这两个字拒绝,也会感觉很沮丧。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后面往往还要跟上一个“但是”,是因为我们安抚孩子的同时,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孩子一点合理的建议。
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可以用“问题是”来代替“但是”。
“问题是”表示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提出问题并鼓励孩子和我们一起开动脑筋找到解决的办法,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但是”带来的否定感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
5.用最能维护孩子自尊的方式寻求合作。
家长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往往会认为自己是主导,而孩子是需要被支配和督促的一方。
没有人喜欢被他人指责、威胁和命令。
所以孩子常常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视而不见。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转换一下思维。
孩子与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寻求合作。
怎样才能与一个人更好的合作呢?
前提一定是尊重。
对于孩子来讲,就是选择最能维护他自尊的方式予以回应。
我们可以首先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然后简短地表达,给出提示,再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后提供一个选择,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