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一般来说,强化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如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获得优秀成绩、取消令人厌恶的频繁考试等便是强化的手段;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考试不及格等便是惩罚的手段。在学习中若能合理地运用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行为派的学习动机理论。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如用个体过去所受到的强化来解释动机是不充分的,其原因之一是人类的动机非常复杂,受到情境制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某一诱因具有动机价值。事实上,诱因的动机价值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强化论只强调了外在影响,而忽视了学生内在因素的作用。例如,当教师说“我希望你们都能够按时交作业,否则就会被扣分”时,教师的假定是:分数对大多数学生都是一个有效的诱因。但是,一些学生可能对分数并不关心,或许是他们的父母不关心,或许是他们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很差,高分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样,吸引力就不是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