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0日 周三 大雨 家长小本七十九天
今天终于可以有时间完整地看武校长的直播回放了,让学习变得好玩,这个目标估计多数孩子是达不到的,我们作为家长方法不得当,不但不会帮助孩子讲学习变得好玩,反而会起反作用,让本来好玩的学习变得枯燥,甚至有的孩子会厌学。武校上周六的这场直播非常及时有用。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问儿子:“你喜欢学习吗?”儿子说不是很喜欢,“那你都讨厌学习吗?”“也不讨厌学习。”看来儿子的内在动力系统虽然没有完全缺失,但是还是不够,被夸奖鼓励之后会状态更好些,说明儿子的学习动力处在内在动力充足和认可需求之间。他还没有通过学习不断获得成就感,对学习本身还没有形成一种需求。有时候妈妈夸奖或鼓励一下就积极性高些,一批评就更不爱干了,兴趣更小了。了解了孩子的状况,今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了。想想自己经常批评孩子,指出孩子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够,其实在每次批评孩子的时候,很明显的感觉到孩子精神状态还不如之前,虽然被说的也去干了,但是被动的,没有激发他的内在动力,所以会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老是出现,感觉到老是在一个瓶颈里出不来,也尝试着进行多鼓励,但是一到事上,负面语言就又冒出来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学习力不够,能力不够。
万校长说,孩子学习感受好才喜欢学,如果每天被父母赶着学习,时间一长,孩子会感觉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好像是给父母学的。家长太焦虑,见不得孩子玩,始终高要求孩子,这个劲一旦破了,孩子就没了前进的动力,势必会厌学,出现各种问题。家长要学习竹子,让孩子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先扎根,积蓄力量,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像竹子一样,厚积薄发,进步很快。父母要学会示弱,父母示弱了,孩子显得就强了,时间一长,孩子的内在使命感,成就感就出来了,只要孩子的行为在可控范围内,家长就不必焦虑,不必着急,让孩子自由发展,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家长还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直接搬来就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性,所以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中,适当而为。看不见孩子就拿不起,放不下,对孩子要有个接纳度,还要学会欣赏孩子。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那么不管比管更好,不要瞎管,否则就会变成权力之争,当父母将本该是孩子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孩子就会失去动力,就会跟家长夺权,如此,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父母的爱有效果比有道理更好。
刘洁主任说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主要有三点:一是把学过的内容当做玩游戏一样进行巩固,学校里边:可以小组合作竞争,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组织评比对抗,小组内组员之间评比对抗,即使有同学做的不够好,也要鼓励不要批评,就像孩子在玩游戏时,你玩的再烂,也有鼓励的方式,而不会说,你打得太烂了,太差了,相反,会说,再加把劲就好等等鼓励的话。在家里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没学完一个知识,学校会让好的帮不好的学生,道东小组内的学习气氛。可以让孩子讲给我们听,陶行知说的小老师制就是很好的方法,培训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孩子就有成就感,动力自然就来了。多给孩子逞强的机会,培养自信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三是结合孩子兴趣与孩子沟通,投其所好,然后逐渐引导到学习上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先跟后带(导),即先跟着孩子的兴趣走,让孩子觉得你跟他有共同话题可聊,然后慢慢引导。
文正老师:人在玩一个物品的时候,在于玩物品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是好还是坏,而不是物品本身好与坏。所以对待孩子的学习,家长的态度很重要,一旦把学习当成任务去做,感觉就枯燥,痛苦,一点乐趣都没有。如果家长不把它当回事,孩子反而就把他它当回事。一件事情是谁的,取决于谁操的心多,谁操的心多,这个是事就是谁的,所以,家长太关注孩子学习,孩子会认为是给父母学的,孩子就会失去内在动力。家长帮不上忙的时候就不要添乱,不操心,要在动力上、信心上作为,给孩子信心。(这里讲了一个小提琴的故事)人生拼到最后,拼的就是心态。家长要激发孩子挑战的勇气,失败的时候温暖他,鼓舞他的斗志。武校总结:放大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迁移关注点,慢慢引导到学习上。家长陪孩子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是老虎陪兔子,而是兔子陪兔子。
张老师说,孩子自身的能力来自自身产生的成就感,家长要掌握内在动力,孩子才会有成就感、愉悦感,及时鼓励,夸奖。让孩子无压力的学习。学习又分简单学习(对一般孩子来说的),没有自信时,先做简单的,慢慢就有自信了。挑战学习(本身成绩好的)可以做难得,不必重复做简单的,那样孩子会厌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方法,多鼓励孩子当老师。
多鼓励孩子的做事情的过程,少表扬结果。引导孩子自己肯定自己(哪些方面做的好)
这次直播来的非常及时,好像就是专为自己来的,给今后的教子指明了方向,也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到底属于哪一类。感谢武校及各位老师的解惑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