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参加读书会,成长的两种动力,外动力和内动力。其中一个书友从书上的一句话引出对人的认同,从书上的对话案例:“考50分,努努力马上就可以及格噢;考60分,不错不错哟。考80分,你太历害了。考100分,不要太累哟。”从对孩子的相信,对孩子的认同,对孩子人的关心,没有高期待孩子反而能自动自发的成长。从这位书友的分享我学习到了,要从细节处去学习,反思,并能应用于自已实际生活细节中。
另一个书友分享了与孩子相处的细节,孩子不上学了,但她内心接纳、理解、放下对孩子上学的期待。其中说了一句话:讲原则讲底限,对于正常的孩子是需要的,孩子能接受;对于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孩子,没法讲底限讲原则,只有给无底限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她先活过来。给我很大的触动,在群里的另一位妈妈也是一样的情况,在诉说时流下了泪水,有无奈,有痛心,有懊悔,我能体会到那种心情。我们的无知,让孩子承载了我们太多。
一位书友说她的儿子,孩子休学复学,到现在立志做家庭教育。妈妈也很绽放。说起上次带儿子去参加线下课,儿子一个人点烧烤吃,点了140多元,妈妈内心是心疼钱的,但学习后的妈妈没有说任何孩子不是的话。不会说不如不说,说了亲子关系要破坏,孩子吃东西的体验和出来玩和上课的美好的感觉也被破坏了。这让我想起黄导在婚姻课里的一句话:不是对方有多爱你,而你是能给对方提供美好的感觉。“给对方提供美好的感觉”也适用于亲子关系吧。
第二次参加读书会,我把我自已内心对孩子不上学的担心放不下这个问题说出来。主持人给我的建议:持续学习,需要不断的去成长,这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学的通了就真的放下了,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把自已全部打趴下,什么主意也没用,有什么问题请教孩子的过程(我的理解是把自已主观思想完全放下的过程,完全没有期待控制的状态,完全相信孩子的状态)。再听后面书友的分享时,听到许多和我一样的家长在分享他们的故事,那些痛得要死的家长真得成长特别快,这就是自已想成长的强烈的内动力。很感谢她们如此敞开的分享。
两天的读书会感触好多,反观自已,我从内心还是没有放下期待。
在群里看张老师的点评,我也会试着从自已的角度去想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也想用自已学到的知识去看看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发现自已对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死板,没有自已的深刻理解。
我很不错:1、早早起来参加读书会,我突破了自已观望的状态,去分享了。 2、感谢早上书友们的分享,我要持续去参加。 3、好好学习幸福婚姻课,我要把这座山越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