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加油!妈妈》里,13岁的小夫一开始是“别人家的孩子”,知书达理,学习又好,谁见谁夸。
却在妈妈整天为弟弟的事情忙里忙外,忽略了自己后,心里开始渐渐不平衡。故意上课不听讲、撕同学的书、偷东西......他的所有出格行为,无一例外都是在试探妈妈的爱,想看妈妈是否愿意无条件接纳他,像对待弟弟那样。直到后来,妈妈不再把他当成“问题少年”,而是放弃心爱的工作全身心陪伴照顾他,他内心的芥蒂才慢慢消除,之后更是主动鼓励妈妈重回职场。
作家刘娜曾说:每个坏孩子,都在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唤醒父母的关注。
一切“不听话”的表现背后,都是孩子渴望表达被爱、被关注、被接纳的心声。多看看孩子好的一面,相信“孩子总是在不断变好”;多肯定他的变化和进步,用积极正面的话语引导鼓励他;多尊重他的“与众不同”,期待他活出最特别的自己。孩子才有可能被激励、被点燃、被唤起,努力成为自己心里最想成为的样子。
改变从小事做起,从兴趣入手,发挥“雪球效应”
一个做老师的朋友,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优不优秀,和刚上小学时找没找到兴趣点有关。有的喜欢数学,父母愿意花时间指导,随着学得越来越深入,孩子的体验越来越好,爱上学习是迟早的事;可有的明明英语学起来吃力,父母还整天逼他,不断强调他笨、不爱学习,他自然越来越失败。这种现象,就是著名企业家巴菲特说的“雪球效应”: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初期,如果手里的雪足够湿,获得足够的起始优势,那么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越来越明显。即是说,想提升孩子的能力,改善他的行为,就要从小事开始,挖掘出孩子的兴趣点、闪光点,不断重复,带动孩子拥有更大的动力,不断自我提升,促使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想起纪录片《零零后》里的池亦洋。小时候的他,整天在幼儿园称霸,拿着棍子到处“欺负”小伙伴,实在让人头疼。上小学,还一度因为学习差,常常被老师留堂开小灶,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直到有一天,父母发现他喜欢橄榄球,有很高的运动天赋,便慢慢调整了对他的期待和目标,让他接触橄榄球,从他从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做起。曾经的差生,几乎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却因为橄榄球这件小小的事情,热情重新被点起。绿茵场上,池亦洋学习基本功,坚持不懈做练习,技能一步步提升,日积月累,成了球队不可或缺的一员。正是这份成功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能行,逐渐有信心去面对学习,申请出国留学,努力克服每一个面临的难题。如今的他,正站在更高更远的训练场上,践行自己的梦想,绽放光芒。
有人说,教育孩子急不得,更不要奢望孩子一步登天,一次解决掉所有问题。而是要调整自己,保持和孩子的同频。引导孩子从简单易行的小事做起,让他获得充分的成就感,以此鼓励他、带动他,让他力上加力,实现更大的蜕变和飞跃。
亲子共成长,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