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409篇,
说教,
说教的释义就是硬的机械的空降道理,生怕孩子听不懂,不理解,不执行,于是一遍又一遍,喋喋不休,时刻不停,说教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说教的内容就是大道理,永远是正确的,
二,大部分说教的内容是空洞无物,没办法落地实操性不强,
三,说教的父母永远站在道德/正确的至高点上,永远对的,
四,虽然说教并没有指责孩子,但其内涵都是让孩子在心理上处于“不必之中”的劣势地位,
五说教的频率非常高,并处于生活,学习甚至工作的方方面面,叫你五分钟,你还在房里,不出来吃饭?我们中国人孝字为先,你这样子的习惯要改呀,假如你喊妈妈五分钟不应你,你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个人一定要有时间概念,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你不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力去挤 时间就流逝了,那是糟蹋生命,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如果用来学习多好,现在竞争又那么激烈,妈妈还体会到你的压力,高考多一分,那就意味着你超越了几万人呀,
妈妈也知道你学习很用功,很刻苦,可能游戏有什么用呢?只能消磨你的时光,让你意志消沉,不专心学习,人生刻苦在少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看某某同学原来成绩很好,可一玩游戏啊,这学期成绩直线下降,我们今后还需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只有优秀,别人才能看得起你,妈妈一定不给你压力,你努力会成功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数学上再花一些功夫,成绩肯定能上去…
类似的话语就是骂人不带一个脏字,说教的里面类似全是正能量的东西,造成很多父母对自己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我平时也不骂孩子,我甚至还鼓励他呢,可孩子为什么一见我就烦的不行?不行啊,为什么那么明白的道理听不进去呢?为什么孩子就那么压抑不自信呢?为什么要那么仇恨我并没有做什么呀?许许多多的父母有这样的心,而且这些父母的文化层次,职业都很好,有的很有理论水平,甚至垫哀与教育学,国学等推广与传承,但就是自己家的孩子教不好,
说教之所以人人都爱,其背后的心理学与驱动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分析如下,
在说教的过程中,父母的心里地位在高位,高位就代表有成就感,能产生兴奋度“提高”和愉悦都度,
第二说教只是将平时的所谓“道理”“标准”和个人见解,进行简单的罗列并不需要父母费多少心思去创造,所以说就是父母最简单的套路,也是一种偷懒的方式,因为如果不说教,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找原因,制定改进的方法,还要想办法揣摩还的心理想法,然后进行相应的对策,同时对测试实施,还需要观察孩子精神状态的变化和反应,如果不行,还得及时调整,但说教中的父母是什么都不管?不管孩子心里不管理论是否符合实际,不管是否能落地与执行大道理,一堆又一堆简单又方便,
这种既方便又不用动脑筋,又能获得父母成就感和愉悦度的方式,是大部分父母最乐意的教育方式,而且用的是那么冠冕堂皇,炉火纯青,但事实上孩子的角度来说,奇心理效应又是另一番滋味,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孩子永远都处于心里的地位,而且不论孩子做的如何优秀,但从说教给予的暗示都是否定的含义,这种低位心里和否定的信息暗示,使孩子无法产生成就感,而产生挫败感,从而兴奋都被压制,内心收获的都是压力,痛苦和郁闷,为了摆脱这种心理境遇,孩子就会采取相应的方式,
第一种选择回避或忽略,经常长时间的体会之后,孩子学会了一种本领,就是只过耳,不进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对家长的说教不理不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方式,最后的心理结果是孩子获胜,而父母陷入失败心理,但对于实际的问题来说,丝毫没有改变,问题仍归在那里存放着,
第二种是孩子受到压力之后,产生了反抗,这种反抗同时又导致父母进一步的压制,但孩子在反抗中获得了压力的释放,和心理的成感及愉悦度,这就促使孩子持续进行反抗,从而形成强烈的叛逆期,这种状态表面上看上让人苦恼,但实际上对孩子心理成长是有益的,可是从解决孩子实际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相反的结果进度,从而使问题更加的恶化,
第三种,孩子原本比较听话,性格温顺懦弱,他们表面服从内心抗拒,这种孩子由于接受了父母的负面暗示,所以在内心产生压力,并且这种压力无处释放,之后会越来越大,这种孩子会间隔性的突然爆发情绪或者突然情绪崩塌,然后渐渐很快就恢复,而那些没有间隙性爆发的,最终可能会陷入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而对于实际的问题可能会解决部分或解决得很好,但随着精神的压积最终出现了更大的问题,所以说父母的说教,没有办法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更多的是给孩子带来长期的负面压力,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力,甚至给孩子带来性格的改变与精神疾病,
摘抄张老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