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回家,除了玩手机什么都不干,气死了。”很多家长逢人就发牢骚!
我想问家长“那你下班回家后,都干什么呢?”
“玩手机啊,放松一下,别也没事干啊!”
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家长下班后玩手机放松。那么孩子呢?父母的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他上了一天的学,也需要玩手机放松一下。
家长没的做,要求孩子做什么呢?一切家务不都是可以全家动员一起做的“事”吗?父母唯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错误的认为只要成绩好,你什么都不用做,家长“全包全揽”,不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剥夺了孩子一切自己动手能力,及锻炼机会,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好坏,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坏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只有学习是我的事,别的都与我无关,成绩好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成绩差的首先整天生活在打压,否定,痛苦之中,再就是怕受惩罚而掩盖事实,渐渐养成撒谎的习惯。两者都养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父母高高在上,对孩子发号施令,想掌控孩子的一切,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孩子小没反抗能力不敢反抗,大了有反抗能力了,不愿反抗,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坏脾气”而不愿沟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于是亲子关系越拉越远。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也是投资自己后半生的幸福。
孩子小时,不要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过早强行给孩子灌输不合适的知识,应遵循规律,遵循孩子成长中适时的节奏进行教育,“天才”毕竟是极少数的,适合年龄段的知识,才是最好的,由“兴趣”引发孩子学习,让孩子感觉学习是轻松好玩的,孩子才愿意学。
父母想想孩子为什么迷恋手机?还不是在孩子小时,为了省心省事,用手机稳住孩子,孩子是安静了,但习惯养成了,想改变真的很难。
趁孩子还没自主意识之前,早立好规则,用这些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耍赖而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无节制的挑战父母的底线,他认为父母可以给自己让步,规则也可以改变……十几岁在立规矩就晚了。
尊重,理解孩子,“孩子多大,我多大”跟孩子平等,心平气和的沟通,同事,朋友般相处,孩子才愿意以心换心,跟家长无话不说,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有了好的关系孩子才愿意接受家长的建议与引导!
父母适时的“示弱”,父母是大树,孩子永远都是小草,当父母是小草,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宝贝,这个题,妈妈不会,你能给我讲讲吗?”孩子讲解的过程中,不但收获了成就感,而且他对这个知识点会掌握的更牢固,再加上父母的赞美,孩子会更自信满满,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用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闪光点,无限的放大,再上升到品质上,如“宝贝,你今天把卫生打扫的真干净,你真是一个爱干净的好孩子,要是以后每天能保持这样那就更好了。”来自父母的肯定和赞美是孩子最宝贵的内在动力,孩子会有“再来一次”的动力,从而越来越懂事!
孩子跟家长说话时,父母一定放下手里的一切,认真的听孩子说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深深的,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嫌孩子烦,敷衍了事。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真诚而伤心,时间长了,孩子再也不愿意跟家长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孩子犯错了,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否定,批评,打压,指责,这只是在发泄家长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应用理解,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从教训中吸取经验,并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孩子不能急“欲速则不达”,首先父母要有好的心态,孩子犯错越早发现越好,早教育,早改正,远比大了管不了了再想“教育”孩子不听,父母束手无策好的多!犯错的过程是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历练的过程!
教育应是和风细雨般的舒适,
而不是狂风暴雨般的伤害!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亲子共成长,爱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