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主义的矛盾论指出:分析问题和实践要善于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主次要矛盾的转化。最近一次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此原理的例子。
北京的大舅父一家回诸城避暑度假,表姐带着她的一对子女,小女儿跟我家的佳宜差不多大,大儿子大一些。我们两家一起给孩子报了游泳课,经常一起活动。这一次两家聚餐,表姐的女儿表演了跆拳道和舞蹈,她做了劈叉的动作,大家都给她鼓掌。佳宜也许是受到好胜心的鼓动,也许是想凑个热闹,称自己也会,然而并没有成功。大家没有表现什么,但她也许是自尊受到了打击,气冲冲的摔门跑了出去,发出很大的声音。之后在结账寒暄的时候,因为还在跟大人怄气,又自己先跑远了,叫都叫不住。
孩子妈带她回家后跟我说明了情况,两人一起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首要的问题是不要爱慕虚荣吗?
是不要硬着头皮装大个吗?还是要注意社交礼仪不要当众失态呢?我想,都不是,第一位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以后这种气恼的情绪还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但断不能再允许孩子发生反射式的自己跑离落单的情形。我们严肃的告诉她自己落单可能导致的种种黑暗前景,包括被打残去乞讨乃至被卖器官——社会就是有黑暗的一面,我们不能故意遮挡住,尤其是在孩子已经采取过这种危险举动的情况下。再往后,则是教育孩子学会欣赏他人不乱攀比的思想心态。最后,是社交中克制自己脸色言行的为人处世之道。
虽然是这样一件日常的小事,但非常典型的体现了: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分清主次,先重后轻,层层递进。从生存的安全,到思想态度,最后是为人处世。我想,这是一个很通用的教育优先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