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晴 第147篇
今天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系列课程的第十八节,《同伴关系的辅导》。
小孩子最初生下来了之后,更多的是在一个家庭里边。家庭其实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甚至是不正常的一个社会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小孩子而言,往往就是一个孩子出生,众星捧月一般,家里边的大人全都会很照顾他。孩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家里边人也会保护他,也会理解的,甚至会帮助他做到。对于保护型的亲子教育方式,其实就更是这样了。
所以这种教育环境里边,其实是有不正常的成分的,而当孩子一旦走出家门,去接触到更大的一个群体,比如说最初是幼儿园,孩子会发现,我在我们家里边的时候,大家都听我的,大家都向着我,我想要什么大家都会给我,我做什么,大家都会倾向于关注我,去认可我的,在家里边我可以自我中心,但是到了幼儿园里边,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孩子都是自我中心。所以有这么多个几十个孩子在一起,然后我我如果想得到成年人的认可,我是真的要做到足够好,老师才会更多的是认可我,而不是更多认可别人。在同伴群体里边也是,我不在像家里面一样,可以得到成年人的这种关注,照顾和认可,如果我想得到小朋友们的认可,如果我想成为一个群体里面的焦点,那我是需要去动用自己的,一些智慧和自己的一些交往技巧的。所以我们说同伴群体,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什么叫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同龄群体。他是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来去帮助儿童塑造他们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在同伴群体里边,其实孩子可以学到的东西特别多。
比如说有的妈妈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还会担心,我们家小孩儿不会自己入厕,不会自己吃饭,在家里面隔代抚养的老人照顾,全都是老人喂饭,去了幼儿园,行不行啊?结果去了幼儿园没有一个星期,半个月的时间,妈妈就很惊奇的发现,孩子们这些东西很快就学会了,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自己吃,然后他很快的,他就学会自己吃。甚至看到别的小朋友还有一些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孩子也很快就都能学会。因为什么?其实他在生理方面已经具备了这部分的能力,在家里边,你没有给到他自我成长和训练的机会。所以溺爱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因为他本身有这个能力,可是你剥夺了他成长和训练的机会,他没有这个机会,他肯定就很难真的拥有这些技能。而到了同伴群体里面,这个小孩子很快会发现,别的小朋友都是这样做的,然后老师也要求我这样做,不像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哭哭喊喊的,这时候就有人帮我了,而在这个同伴群体里面,别人也都可以这样做,就是得这样做。那孩子这个时候就开始去尝试了,本身身体机能上早就拥有这部分能力了,所以尝试很快就都能学会。包括他们的个性,包括价值观,包括很多行为,甚至是态度的这样的一个训练。
儿童通过效仿可以被模仿的行为,强化或者惩罚某种反应,去评定彼此间的活动和相互提供反馈,而互动形成的。孩子在团体里边,就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小朋友们之间就会评定了,跟他在一起玩更开心,然后他老打人,我们不想跟他玩,然后等等的这些相互反馈很快就可以学得到东西。比如说有的小朋友在上幼儿园之前,就是比较自我中心型的,就是有东西不愿意和别人去分享的,那这样上了幼儿园没有太久的时间,妈妈就会发现,她开始愿意分享了。怎么回事儿呢?你要跟老师交流的多的时候,老师可能会跟你说,他一开始好像也不太分享,不太分享的时候,他发现,他不分享,别人也不愿意分享给他,他想玩别人的玩具,好像也要不到,这个时候就学会了分享。
还有的时候他不太爱分享,结果小朋友们好像就不是那么喜欢跟他玩了,那个时候他也会想要跟小朋友们在一起玩,那怎么办?他就开始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了,为了融入群体,愿意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发现他愿意跟别人去交换去分享的时候,大家更愿意去接纳他,因为他很渴望跟大家一起玩,所以行为很快的就会发生了一个变化。
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重要的途径和条件。同伴关系是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化的一个倾向,发展了良好的社会行为。大家都是这么大的孩子,大家都一样,不会像在家里是可以给他一个自我中心,最能实现的这样一个特殊环境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他会在一次一次和别人交往的实践中,然后去感受到自身的一些特点。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和确立其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孩子们其实是在整个的同伴交往的这个很长的时期之内,他会发现,我在同伴里边,我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好像更多的是个领导者,或者说我好像是一个追随者。或者有的小孩子说我出主意特别厉害,就组织能力不强,但是自己的智慧等等会很好。所以在和同伴群体的磨合过程中,他会知道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多的是什么样的?包括性别角色。同伴交往也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像刚才给大家举的分享的这个例子。因为在同伴里面是更受欢迎的,更被认可的。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良好的情感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