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有写到这样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得越起劲。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不在踢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听垃圾桶被踢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
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儿地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踹时就不那么卖劲儿了。
又过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十美分了,请你们谅解!“十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十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
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与其他人的直接劝阻相比,老人的说服工作不着痕迹,却又有明显的效果。分析他的方法可以看到,老人先通过“给予”,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这是第一步。目的是降低乐趣,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的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然后然后老人通过减少支付,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这件事产生逆反心理,这是第二步。最后老人进一步减少支付,并且给出一个让他们不能接受的十美分,使他们在心理上对踢垃圾桶这件事产生排斥感,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原本另几个年轻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那肯定难了。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和写作业没有关系,但它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却可以运用到儿童的作业管理上,那就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的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说到这里,我得深深地反思了。上周,在孩子们题型训练时,有个别孩子会交头接耳,会东张西望,或直接报出答案,甚至是直接甩掉老师的读题,自个儿快马加鞭往后写去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做了要求:一不准交头接耳,二不准往后做,三不准东张西望。如若违反,再送一张题型训练。现在想来,我是在干啥呢?
我是在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作业纪律观念,还是借机用最愚蠢的方法,让他们对作业产生厌恶感,甚至上升至对我本人的愤恨呢?
细思极恐啊!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如果有,可能也是被这些不科学的方式把胃口给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杜威说:“一切需要和欲望都含有缺乏!”认真琢磨后,一句歌词也有这么点意味:“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反过来可以推导: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同时最最重要的是让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
我想,逆向思维,也就是古人说的“反其道而行”,有时真的可能更有用吧!是否下次我也可以学学尹老师,违反规矩,那就不用写了,看看别人写?让你眼个红?
教学教育的路上,摸着石头过河,不仅要方法科学、人性化,还要善于攻心吧!知己克己,知彼助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