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说了多少遍了,每次都这样。”这句话有一个暗示作用,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自证预言,什么意思呢?家长第一次说:“你真粗心,刚说了,你又忘了。”第二次孩子继续出错的时候,家长再次巩固这个说法:“你怎么每次都这样呢?我说了多少遍了,认真点。”说的次数不断增多的时候,慢慢地,孩子和家长都信了,这个预言就被证实了:我就是一个粗心的孩子。通常,家长还很不死心,最后也不忘总结和验证:“看吧,我都说了,你就是粗心,早该听我的,认真验算多一次。”家长活生生地通过这些负面的话语塑造出了一个总是粗心、不认真的孩子。
事实上,真的是孩子粗心吗?既然说了那么多次,孩子都还不会,那是不是该换个法子说了?还有,有没有可能是方法不对?又或者这个任务太难了?别只顾着否定、责怪孩子。我们要与孩子站在一起,去打败问题,而不是与问题站在一起把孩子打败了。如果作为家长你有方法,请给孩子方法,如果没有方法,请给孩子安静。
第二句:“你看人家谁谁……”有人调查过,这句话是很多孩子最讨厌父母跟自己说的其中一句话。有个朋友很无奈地分享过,她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什么都是别人比自己好,感觉自己在父母眼里什么都不是,学习就算了,其他什么都要比,比如:“你看你一天到晚就会吃垃圾食品,谁谁,只会学习,垃圾食品都不碰的”
哪天发现谁谁也吃垃圾食品了,她居然说:你看别人一包薯片只用了5分钟就吃完了,你呢,吃上半个小时,你知道这半个小时,别人能做多少题了吗?很无语,在这种比较之下,她不仅感到父母不重视自己,不信任自己,还对被比较的对象产生了憎恨,更别说从她的身上去学习好品格了。
粗暴的比较,无法改变自家孩子存在的问题,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个性的,是需要家长去引导孩子做出合适的调整策略的。这样的比较,除了方法层面没有解决到之外,孩子做不好的时候所产生的不好的感受,也直接被家长忽视了,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孩子怎么会有动力去做得更好呢?
第三句:“学习本来就是枯燥的,你一定要刻苦、勤奋,知道吗?”
当我们把这句话传到我们的孩子那儿,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还会让孩子讨厌上学习,为什么呢?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匮乏社会靠鞭策,富裕社会靠吸引。在资源相对匮乏、生活相对贫困的年代,孩子拥有的东西很少,渴望很多,用这句话一定有效果,能鞭策孩子通过努力出人头地。但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能拥有的东西很多了,不再是用几句话就能鞭策出来动力的。一定要靠吸引,靠兴趣,谁说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呢,这种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魅力、把学习当做苦差事传达给孩子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对学习反感。
心理学研究表示,孩子真正做得好的事情,一定是自己选择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冬奥会期间爆屏的谷爱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热爱,因为有兴趣,才克服了一切艰苦的训练。我们家长真正能做的,不是用几句歇斯底里的话语企图让孩子感受到巨大压力,就能迸发出巨大动力、就足以改变孩子从此变得刻苦、坚持的,而是想方设法去深挖知识的魅力、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亲子共成长,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