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18(333)
前几天,武校给教师们授课时候,我们的燕子组长,给我们发来了,她认为特别有用的知识。真得是适合每一个父母借鉴,学习。我整理学习一下。谢谢爱心的孙玲燕老师!
把握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守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天赋,发展孩子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培养的是正常的孩子和普通的人。所谓正常的孩子,就是回看、会想、会说、会做、会玩、会吃、会睡的孩子。所谓普通人,就是有自由思想、独立是人格、创造能力、社会责任、幸福生活的人。不要时时处处想着把孩子培养成这样那样的大家,培养成这样才那样才,成不成大才,成不成大家不是家长说了算,也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是孩子充分利用条件和环境自我发展的结果。
世界上存在两种东西,一种是用眼睛直接看的见的,比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光、飞禽走兽;另一种是需要内心才能看得见的,比如思想、两只、情怀、悲悯。前一种集合了物质,后一种囊括了精神。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孩子需要的是精神生活!
批评孩子应该注意什么?
事实上批评与鼓励都是塑造孩子行为、促进孩子发展的基本方法。但是,如何批评却有着天壤之别。正确的批评方式会带来积极的效果,错误的批评方式则更可能适得其反。下面把关于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的几个要点粗略地概述如下:
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永远不要试图去批评孩子的探索和尝试。
儿童在未完成社会化的规训之前,他们与生俱来的对环境的好奇、探索以及掌控感的尝试,都意味着孩子必然会犯下一些我们认为的错误。所以一定要甄别如果犯的错是孩子成长中的探索、对掌控感的尝试,那么不要批评反而应该鼓励和支持,但是也必须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矫正错误行为也不应该使用批评方式,而应该示范和指导。毕竟孩子因探索和尝试犯的错误都不是道德上应该批评的范畴,而只是行为上需要指导和示范的规训契机。
批评作为一种孩子应该承受的行为后果,必须是孩子事先知情并同意的。
孩子因学习拖延而被批评,应该是孩子事先指导学习的适宜行为应该怎样,并且也同意应该怎样。如果孩子不知道,或者我们从来没有与孩子讨论过学习的适宜行为,那么我们先行与孩子一起讨论、交流、沟通学习的适宜行为以及边界,并达成共识。批评作为越界行为的一种后果,应该你是执行孩子事先知情并达成共识的规则。(让孩子知道规则)
批评的行为应该是我们自身能够一身作则做到的。
打个比方,父母批评孩子吃饭不要说话,那么父母自身就应当做到吃饭时不说话。凡是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示范做到的行为,不应当成为父母批评孩子的靶子。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有些行为不妥,而自己其实也没有做到,那么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批评孩子,而是父母与孩子一起约定亲子契约,共同努力做到。教师对小学生,也应该如此。
任何时候,批评都应该是理性的,而不应该交织情绪。
批评孩子是一种理性的规训途径,而永远都不应该是情绪性的宣泄。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在自己或孩子处于激烈情绪状态下时,进行批评,而应该等双方都情绪平复,在择时机诉诸批评。任何时候,批评交织情绪,都大概率会激发孩子的情绪对抗,不仅难以取得批评的效果,反而很容易适得其反。
批评孩子是权利,孩子应该有同等的权利;批评不应该是教育者的专有权力。
我们批评孩子,孩子也同样可以批评我们,批评应当是一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平等的权利,而不应该是教育者专有的特权(权力)。如果批评沦为了教育者专有的特权,孩子不能批评教育者,那么我们相当于是在向孩子示范用权力来压制,这样反而更能激发孩子学习和模仿用权力对抗的方式来与我们互动。
批评的效果应该是积极的,要避免负面的副作用。
批评的目的不是给孩子"教训",更不是给孩子"惩罚",而应该是给孩子规训的指导。因此,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透过批评孩子不仅知道哪里错了,而且孩子要指导怎样才是对的。不恰当或者错误的批评还容易带来负面的副作用,如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如给孩子带来情绪困扰,正确的批评都应该避免这些糟糕的副作用。
批评要避免仗势批评,应当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
我们相比于孩子有着天然的权威,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强化了教育者的权威(孝顺文化),但是在给予孩子批评的时候,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权威,避免以权威的方式和颐指气使的语气,换言之,批评应当基于被批评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而不是批评者习惯和骄傲的方式表达,这不仅适用于我们批评孩子,也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批评。
批评应该是处于爱,需要耐心,一定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看到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看成了坏孩子、无可救药、以免孩子绝望,破罐破摔。
低估之伤:
我们经常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定性:“问题孩子”“差生”“多动症”“白痴”“猪脑子”“笨蛋”。我们可能不会想到这些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因为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甚至我们根本就不会认为我们是在贴标签,也不会认为是在给孩子定性。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所以父母与孩子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建设心与心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