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25日晴(340)
断断续续听武校的《家庭教育知道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知道》课程回放。不舍每一句话。觉得听了,如果不做笔记,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太少。只能一点一点的回放,一句一句的细听,记,感觉才算是真正听过了。
课程中放了一段视频,让在座的老师家长谈自己的感受,认知。有一位老师谈到了在家辅导孩子,做作业背古诗,一遍一遍,孩子就是不会,背不过。家长都会了,背过了,孩子却还是不行。那位老师的心里,你咋这么笨呢,我咋生了个这么笨的孩子!很是焦急。
武校有这位家长的话题,生发了他的新的授课内容:
通则不痛,所以我们要打通,打通。所有的痛哭都来自落差,要回归自我,本位,把落差降下来。
回归自我、本我。(人之初,无恶无善。)
你都是不完美的,为什么要求孩子是完美的。不要要求孩子没有反面,只有正面,这不现实。如果孩子跟着你的思维走,孩子只会把反面藏起来,而反面不会消失。永远不会消灭反面,因为有正面。如果你没有正面呢,反面就消失了。如果你心平的时候,一切就变了。
做父母要有一个原则: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孩子和你就会回归到本来的关系(孩子刚来的这个世界,你和他是什么关系?)。回归本来的融洽关系。关系融洽了,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始。(关系融洽了,教育才是真正的开始,还是关系重于教育)你焦虑,走不出来,走不出来就是痛苦。时间长了,不仅伤害孩子,还伤害自己的人生。你说,人来这一辈子是干啥的?接收痛苦的吗?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招来的?这辈子为什么要处在痛苦之中呢?我们要跳出来。所以要降低反差,降低期望值。(降低反差,降低期望值)把反差压缩压缩,你的心就平了。(我自己觉得这就是家长的比较造成的)
孩子90%以上要成为平凡的人,不要认为你是老师,你的孩子就要优秀,就要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可能!因为比例在哪里呢!当老师的孩子不容易,你在校是老师,在家仍是老师。老师有一个职业病,把家庭变成学校。你发现你的孩子择业不会选择当老师,为什么?他想脱离这个环境。老师家的孩子心理压力比其他的家庭高。因为老师都有这个观点:我的孩子没考好,怎么教别人家的孩子?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脸”。(挣面子的工具)。你当年上学时前三名吗?为什么要求孩子是?
教育要回归初心。你是养育孩子,不是打造分数的武器。特别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不要出了问题亡羊补牢,把孩子当成孩子,不要当学生。
孩子回家听到的两句话:
1、饿了吗?
孩子,饿了吗?孩子忙了一下午。脑力加体力活动,消耗量大。回到家最需要的是什么?“饿了吗?”孩子说“饿了“。妈妈说:妈妈准备了一块点心,先垫垫吧,妈妈去做饭!
点心,甜的东西。孩子吃了,孩子的幸福感立马就上来了。语言的幸福感和点心的甜香,让孩子愉悦,兴奋。
2、这时候,你再问,孩子你在学校里有什么高兴的事?
身与心的感受,沉浸在幸福之中。孩子说了高兴的事,是不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一问是身,第二问是心。你关心他的身心,让他有好的感觉,接下来的事情就会顺理成章了。
你说,我去做饭了。他自然会说,我去写作业。是不是这种情况?
他是自觉自愿的,(而不是被逼迫的),他没有别的选择了,该说的说完了,幸福感来了,高高兴兴的写作业去了。
武校说的这些,其实我们做家长的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我们没有付出耐心,细心。问候的话语,体贴周到的小细节,让孩子感到身心愉悦,有了好的感觉,孩子就会高高兴兴 的写作业,做事情了,哪有故意“找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