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随记
予妈妈

2022年8月4日星期四

大王镇中心小学一年级二班张梓予妈妈第325篇亲子日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要知道以下这四个“不等于”:

亲子陪伴,“在场”不等于“在位”

曾接到过一位妈妈的咨询,说为什么自己全职带娃,也做到了陪孩子读书讲故事,可孩子还是那么缺少安全感,非常腻自己,片刻看不到自己就会哭闹,“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于是我问了她几个问题,比如,平时会和孩子玩哪些游戏,怎么玩的?陪孩子读书的时候,是不是会把手机关成静音或者关机,还是随时会被电话打断?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她好像没有陪孩子认真玩过游戏,至于陪孩子读书的时候,也根本没有关注、更没有思考过这些细节。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餐厅、车站等公共场合,我们经常会看到父母刷手机、刷剧,而旁边的孩子只能自己玩自己的,要么在看动画片,要么也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场景,就是父母或养育孩子的成年人“在场”但不“在位”的典型表现。

因为“在场”,只意味着你“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地方”,而不代表父母必然参与了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但是父母如果“在位”,则意味着父母需要和孩子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投入的、积极的、长期而持续的亲子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父母才真正意义上履行着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甚至会因此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当父母真正“在位”的时候,对孩子的陪伴才是有效的,也才会让孩子从内心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建立起和父母的亲密依恋关系,从而增强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提高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倾听孩子,“听了”不等于“听懂”

在任何的沟通中,倾听都是最重要的沟通能力。很多时候,父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往往也只是“听到”了孩子说的话,而没有真正“听懂”孩子话里的意思,更无从谈起了解孩子语言背后隐秘的需求。

记得有一次搞活动,朋友带了5岁的儿子过来。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被妈妈安排在一边远远地看着,但没过多会儿,大家往返忙碌的时候,孩子却开始跑过来不停地围着妈妈打转,不仅干扰妈妈干活的思路,还让妈妈不时地因为差点碰到他而手忙脚乱。朋友不一会儿就不耐烦了,直想发脾气。看到孩子“可怜巴巴”又有点无辜的小眼神,我赶紧示意朋友冷静下来。孩子其实只是在妈妈离开他视线范围的时候产生了恐惧,所以才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蹭在妈妈身边不离开。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往往因为被孩子的行为刺激出某种情绪而无法冷静地理解孩子,但是如果不能读懂孩子那些藏在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意思,就很容易对孩子的真实需求置之不理甚至批评孩子,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不满、怯懦甚至愤怒等等情绪,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选择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引起大人的关注。所以父母倾听孩子,最重要的是“听懂”,一个能经常被理解的孩子,才会发展出更健康的人格。

了解认知,“记忆”不等于“学习”

学习是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过程,是已有的认知结构接受新的信息从而进行重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一个过程。而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只是学习的一个“认知侧面”。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只是记住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没有能作用于孩子的已有经验并形成新的“编码系统”的时候,就不能说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产生了。因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着理解和借助理解完成的“重构”,是单纯的记忆无法完成的过程。

因此,一方面,父母要多提供机会,借助阅读、旅行、参与活动等多种方式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另一方面,父母还要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这样才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规划未来,“幸福”不等于“成功”

朱永新老师曾说,“一个幸福的人一定是成功的人,而一个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也就是说,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这句话也为父母“到底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指明了方向。

徐凯文教授曾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提到过这样一组调研数据:北大一年级新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个别极端者甚至想放弃自己。在常人眼里,北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应该是非常成功了,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这样的心理问题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关注了分数和成绩,缺乏对孩子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引领和帮助。而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只关注“成绩和分数”的环境中长大,在一个单纯为了分数和成绩甚至采取不当手段竞争的环境中长大,就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无意义感,甚至患上“空心病”。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基本的生存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还会有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更高级的需求。正如在《夏洛的网》一书中,蜘蛛夏洛说的那段话:“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可见,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得到更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和奉献并以此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对父母来说,只有清楚这几个“不等于”,才会让自己能以更从容的姿态、更平和的心态来找到和孩子相处最适宜的状态,进而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建设幸福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696108
推荐日记
《你报道的那天8-31》
《开学第二天》
《每日坚持,每日进步!》
《9月13》
《亲子日记》
《亲子阅读有感》
《2022.9.1 天气晴朗》
《一年级2班郑好》
《102篇8月22日》
《亲子日记813 2022.9.1星期四晴》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天气晴 随手记第180天》
《第205篇 陪伴》
《乔诗淇读后感赏析》
《 开学第一天》
《亲子日记224天》
《2022.9.1【103】开学第一天》
《学习是一个苦尽甘来的过程》
《亲子日记第92篇《开学了》》
《亲子日记218篇》
《第224篇 2022.9.1 开学第一天》
《第67篇《跟皓宝的对话》》
《新学期给孩子的第二封信(第288篇)》
《馨予入园第2天》
《九月你好第185篇2022年9月1日星期四天气晴》
《与儿子共读《洛克菲勒给他儿子的三十八封信》有感》
《开学第一课》
《33冰封的记忆》
《亲子日记》
《小小的你长大了》
《你快乐我就快乐!》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