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早上,当我看到老师把优秀数学作业发群里后,我就在那里找我家娃的名字,我对我的孩子很有自信。因为,我看到她在家写的是很标准,结果,我失望了。那一刻,我脑海里闪现的念头是,我那孩子指定没好好上课,要不然,她的水平怎么能写不好?于是生气出来了,我又想:完了,这孩子以后可咋整?照这样下去,以后考不上好的学校了。我的焦虑出来了!我开始给自己做转念:她没写好真的是上课没好好上吗?我认为的好好上课是个什么状态?她在家里能写好,去了学校写的不好是为什么?她现在写不好,十年以后真的就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任何前途的人吗?当深挖下去,我发现,我的那些引起我焦虑生气的信念都是站不住的!
我用铜板思维来看待问题,现在发现她写不好的原因比高考那一刻发现要强百倍啊,现在改过并不晚。这件事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我们应该感谢问题的出现
用归因思维来看,内归因:我需要跟孩子确认下,她是不是只图快写而忽略了质量。外归因:老师确定都看了每个孩子写的了吗?
用过程与结果思维来看,这件事是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写作业能力差,而是,她未来写好字的一个练习暴露出来的问题!
晚上回家后我认真询问了她写的不好的原因,了解到她也希望得到表扬。但没注意的是,有的字出格了。我告诉她,没关系,这次的事情让我们学到了如何去改正,这非常好,下次,我们一定会写好的
第二天,果然,她的字得到表扬了,晚上,她笑开了花!我趁热打铁的告诉她,感谢那次没写好,让我们改正了问题,这次,果然写好了,得到变扬了!由此,我深刻的知道了,家长的不同信念带给孩子的不同信念,从而引发了孩子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