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发生的事情,我们几乎都无从预知,我们毫无准备地来到人世、扮演各种角色,每个角色扮演的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也无从预先练习,当然,“父母”这个角色也不例外。为人父母的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成为爸妈,他们也是别人的小孩,经历幼儿、少男/少女阶段慢慢长大。
我们此生为人父母、养儿育女、教导孩子,能预作准备的部分其实并不多。而父母的角色碰巧是所有关系中最困难的一种,因为亲子间存在一种“上对下”的不完全对等关系,因此,父母们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边做边学,甚至是边“错”边学。
试想,一个老师的养成需要多年的师资培训和证书;一位心理咨询师要执业需取得专业执照。但父母呢?学校从未提供“成为一名优秀父母”的课程,我们对于为人父母身份的塑造、角色的扮演,往往都是从原生家庭中复制、模仿而来,透过对自己父母的观察和曾为人子女的经验累积,我们才能获得教育自己孩子的行为依据。
所以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时候受父母高压管控的孩子,一旦自己成为父母后,也以同样手法去压迫、控制自己的孩子,让亲子教养模式变成犹如一代代相传的魔咒。这样的问题就在于没人教过我们,如何正确地诠释与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如此一来,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就变成我们做父母时所依循的唯一脚本。
事实上,原生家庭也确实与我们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即便在成年之后,我们的种种表现与行为,都可以在自己的成长阶段中找到对应的根源与线索。所以身为父母,如果我们仅是依循原生家庭的经验,来作为教育孩子的依据,就容易重蹈覆辙,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将那些父母曾经施加在我们身上不好的经验,不自觉地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形成跨世代之间的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好家长,应该懂得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转向自我教育与学习上——父母的自身教育对每个爸妈才是最需要与实际的。亲爱的父母,请切记:“在教育孩子之前,请先自我教育”。一旦父母把自己教育好了,这种美好的结果自然也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
“亲子教育从父母的自身教育做起”,这个大前提相当重要。但是一切应从沟通行为与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如何发送与接收信息,进而影响我们对沟通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方式。
简单来说,一个具有负面自我观感的人,会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对赞美反应过度,且难以被取悦,也会因为对自己不满意,而吹毛求疵,或是因缺乏自信而退却与消极。反之,一个拥有正面自我观感的人,对自己充满自信,且感觉与他人平等而能够尊重他人,他们有开阔的胸襟,能够包容异见和接受他人多元的情感和行为,最重要的,他们有改善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每位父母的个性、从小的生活环境与原生家庭的沟通经验等等,都会影响其“自我”的形成,而自我观感不同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无论理念、态度、信仰和价值以及做法上必然都会有极大的差异。当然,亲子关系与亲密感也都会不一样,所以这世上不会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方法可以来解决每种亲子问题。要想突破你和孩子间难解的关卡,唯有先看见与了解自我的本质,也就是回应“我是谁?”发现你对自我的观感为何,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缺点,身为父母的你,才有办法替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并针对自己的角色扮演做出改变,进而改善亲子关系。因为“自我观感”,是解开一切亲子沟通问题的钥匙。
当你在成长过程中,以不断变化的不同方式看待自己时,你会发现,自我观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地,你的自我是一个不断进化、改变与成长的“过程”。我们的自我在一生当中高低起伏、隐没又再生,经由与他人互动,以及在他人身上反映出的自己,塑造出了我们的自我。因此,你的“自我”并非天生,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当中慢慢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你如何定义与看待自己并建立自我观感,还是要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来完成。所以,要回应不断变化中的“我是谁?”这个提问极为复杂,它是我们一生永不间断的一个课题,也是一个重要与必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