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7 五,四 马鑫宇妈妈 星期六 晴 第1164篇
今天和家人们分享一篇文章,一起进步!
父母的坏情绪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心理学中流传着一个踢猫效应的经典故事:
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不好回去与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就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受了斥责的孩子怒火燃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一脚。
这个踢猫效应讲的就是坏情绪的传染,最后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成年人难免会有情绪奔溃的时候,可不加控制,那么自己就变成了行走的火药桶,进一步,孩子也成了坏情绪的牺牲品。
心理学家发现,爱发火的母亲养大的孩子,常有这15个特点:
1. 不断道歉
2. 容易想的太多,细致到焦虑
3. 特别害怕让别人失望
4. 无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5. 照顾所有人,却忽略了自己
6. 很难独立作出决定,担心麻烦
7. 隐藏自己的所有感受
8. 永远取悦别人
9. 永远觉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10. 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
11. 总是觉得别人的行为有深意
12. 拒人千里之外
13. 很容易玻璃心
14. 帮别人收拾残局
15. 善解人意
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敏感,哪怕成年后过得多光鲜,内心深处的自卑依然难以弥合。陈乔恩在一档节目中回忆起童年时光,透露自己小时候很害怕母亲生气,因为会挨打。
一聊起母亲,她整个人都显得高度紧张,处于一种心理应激状态,还警惕地回头看了看,确认母亲没有在,才安下心来。 而她也表示,因为童年的记忆,自己多年不敢说话,也不敢交朋友,甚至有点自闭。
在应该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的年纪,他们却总是看着大人的脸色,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招来父母的不满,每天战战兢兢。
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里过度的消沉、没有光彩的人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概率更大。 父母一时疏忽,对儿女进行打骂,很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阴影。 必修课
胡适先生深受母亲温和秉性的影响,因而成为一代名士。母亲和善,但并不是无条件纵容,每当胡适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母亲都会记下来。等到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关起门来,细数他做错的事,让他认错。
但母亲从未当着众人的面责罚、吼骂他。即使遇到孩子们故意调皮犯错,母亲从未情绪失控。
成年后,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说到:“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善于管理情绪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更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那么,妈妈们该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更听话呢?
第一、皮筋转移法
在自己的手上绑一个皮筋,想发火之前,先弹一下。这样你的注意力会瞬间被转移到疼痛上,然后你先思考是否真的是孩子错了。
因为有时候我们骂孩子或者吼他们,可能只是自己工作不顺,或者心情不好,然后迁怒于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犯错。
第二、表达多用“我”字句,少用“你”字句
“你怎么又考这么点分?你是不是又没有努力?!”
“妈妈有点担心你最近的状态,我知道你是个要强的孩子,但这样下去,似乎离我们的目标有点远呢,我们要想个什么办法呢?”
如果你是孩子,你更能接受妈妈对你说哪句呢?
显然是后者,因为在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妈妈的关心、信任,以及她希望陪我一起解决问题的意愿。而第一句话,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对自己充满不满和抱怨的妈妈。
同样的一件事,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孩子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大不一样。我相信不管是说哪句话,妈妈的初衷都是担心孩子,为了孩子好。但前者选用了“你”字开头,表达了对孩子的不满,后者则用“我”字开头,选择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和孩子沟通过程中非常有效的沟通技巧。
第三、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如果这时候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劈头盖脸地说,那孩子就会默认为自己已经得到惩罚了,反而会忽略问题本身。
所以,当孩子做题目老错时,或者考试考得不好时,你先认同他的感受。
比如“妈妈知道你这次考得不好心里也很难受,毕竟也是有付出的”。那样他会觉得你是和他站在统一战线的,从而对你产生信任。 当你认同孩子的感受之后,就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讲理是讲不通的。
所以,还不如让孩子多说,你多听。了解他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