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是一个大学生妈妈的求助,她的孩子高考复读考上了军校,但这几天却非要退学,原因是这孩子复读超了一本录取线50多分,他想选一所跟机电或者制造业相关的院校,但是爸爸坚持要让他报军校,还说军校的待遇好之后也好就业,如果录取了他以后一切都会很好的。
从高三复读,他一直就对父母强调自己不上军校
的。几年前,父亲做过一场大的手术,之后当父
亲每每对他有要求他想抗拒时,妈妈总会说你不
要惹爸爸生气,把爸爸气着了住院怎么办?从那
时起自己就没有做过自己的主,孩子心里很伤心,这次军校报名又以不能惹爸爸生气为借口,当时抱着侥幸心理可能录取不了,没想到后来录取了,但这孩子在军校里呆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适合军校,想退学,孩子妈妈求助老师帮她说服孩子。
看到这个家庭案例,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种教育模式很熟悉,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是否也遇到过为了父母的意愿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去了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学了不喜欢的专业,上了不喜欢的单位等,因为我们心里知道父母是爱我们的,不能让他们生气,伤心…很多人就这么被父母安排着,没有自我,但没有谁愿意一直就这样被控制着,总有一天会挣脱束缚。
如同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上了不喜欢的学校,在很多父母眼里能上军校就代表着未来有了稳定的工作,国家单位,体面等。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稳定就是最好的生活,但是否合适自己的孩子呢?
一个金子和一只香蕉摆在猴子面前,猴子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香蕉,即使一个金子可以买一堆香蕉,在我们眼里很有价值的事物,在别人眼里可能并不重要不需要。这个孩子复读后还是上了自己不喜欢的学校,要退学,老师能做的也仅是疏导孩子的情绪,让他全面考虑好再做决定,因为他已经成年了,需要为他的任何决定而负责,任何人都无法代替这孩子做任何决定,更不能代替父母再强迫控制他,不论这位孩子做了怎样的决定,对于这个孩子和家庭来说都是有伤害的,他们急需要改变和成长。
“都是为你好”的潜台词是“你得按我说的来”,这是“爱”还是“碍”,披着爱的外衣的伤害,尽管是无意的,但伤害是一样。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说服的技巧,而是放手的勇气。我们心里不愿意什么事情都被别人控制,没有选择的权利,同样孩子也不愿意,曾经让我们心里委屈伤心没效果的教育方式,现在依旧用来教育新时代的孩子,那孩子的未来怎么会有新突破新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
孩子“我想做自己”这个愿望,越小的时候满足越好,一边试错一边成长,长大以后试错的成本将成倍增加。允许花是花,草是草,有不同花期的绽放,有不同的价值需要,允许每个孩子活出他们本来的样子,相信他们的未来都有不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