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 星期一 晴
亲子日记第293篇
关系重于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和孩子把关系建立好。
记得心理学家贺岭峰曾说过一句话:“什么叫做亲子关系?就是你能跟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你对他就有影响力;如果你不能跟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就不再有影响力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却总是剑拔弩张。
作为父母,我们自然是全世界最爱孩子的人,但为什么这份爱,不仅没得到回应,反而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
很多时候,爱的太满,可能是一种灾难。
而想要获得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一定要注意爱的方式和方法。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1、三分道理,七分共情。
我们大多数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总是先讲道理。可结果,却因为忽略了孩子的情绪,造成了更大的误解和隔阂。我们应先共情孩子的情绪,再解决孩子的问题。看见孩子的情绪,共情他们的感受,给孩子底气和力量,让他们感受到,“无论我是好是坏,我都是被接纳的,被爱着的。”
孩子不是机器,不是光靠几个冷冰冰的指令就能运行和维护。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共情他,爱他所承爱,痛他所痛。
当孩子犯错时,遇到困难时,父母少一些诲人不倦的说教,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去。
2、三分监督,七分陪伴
有的父母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指手画脚,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样的父母不像一个陪伴者,更像是一个监工。久而久之,这样的监视、控制,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紧张和焦虑。孩子无法安心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容易引发亲子间的矛盾,破坏亲子关系。三分监督,七分陪伴,不是实时纠错,即刻改正,而是看见眼前这个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在书中提到:“跟孩子相处,最重要的还是相处过程中的情绪氛围,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是负面的还是愉悦的,是被看见的还是被忽视的……这直接决定了孩子和你在一起时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
好的陪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
3、三分爱己,七分付出
很多父母打着以爱之名,“我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你,我放弃了什么”,“我把最好的都给了你”……。可爱的太满,反而是一场灾难。
不是付出一切,就是为了孩子好。倾尽全力的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想让孩子成长的好,父母就要先做自己,爱自己,活好自己。
有一个很美的成语,叫“芝兰玉树”。说的是东晋民巷谢安家的子孙儿女们,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竭。
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很羡慕谢家,有个朋友忍不住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呀,他们一个个怎么就成了芝兰玉树?”谢安说;“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者做好自己。”
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与追求,而是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
就像《给情绪多点时间》中说的那样:“我会告诉孩子,因为爱你,所以我要学会爱我自己。等到我拥有了足够的爱,那么我的爱将与你同在,而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4、三分建议,七分尊重
我们99%的父母,都不缺对孩子的建议和规划,唯独缺少了对孩子意愿的尊重。
从孩子一生下来,很多父母的就要帮他们决定长大后要做什么,却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们,他们到底想做什么?
父母真正的爱,不是把自己的想法、期盼强加给孩子,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尊重孩子,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好的亲子关系,都自带分寸感。三分关爱,适度亲密,七分尊重,彼此独立。
尊重孩子的隐私,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减少自以为是的干涉和控制,让爱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滋养孩子。
日本的品川孝子先生说过:“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是共情,是陪伴,是关怀,是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能变得简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