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记得初中的时候,家里能找到的书都读完了,包括伯父收藏的四大名著,包括伯父手抄的医用药方。
女儿也喜欢读书。女儿出生没几天,我就给她看书。幼儿园之前,我每天捧着大图大字的书,跟她一起读,我读得很慢,她咿咿呀呀地跟着学。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女儿就能自主阅读了。
儿子出生后,我把在女儿身上找到的经验重复使用,却发现,养育女儿的经验,拿到儿子身上,完全不合适。
儿子好动,根本不可能跟我一起捧书认读。于是,书读了多年,竟也没给儿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儿子三年级时,我有些着急了,每天定时让他自己读书。儿子比较听话,可是时间不久我便发现,他所谓的读书,只不过是完任务——急急读完,没有思考,没有感受。
又是新的学期,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对儿子的教育。
我常常跟别人讲,不管几年级,如果孩子不爱读书,就陪他读,如果还不读,就给他读,总是好的。可是,在自己孩子身上,我怎么就忘了呢?认识到问题,我立马纠正。
选的第一本书是高尔基的《童年》。没想到刚读第一天,儿子就被深深吸引了。他听得很专注,时而跟着叹息,时而被文中的外祖父气得直喊。读完一篇,我便问他一些相关问题:“你觉得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是阿廖沙,你会怎么做?”“你觉得阿廖沙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对他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儿子总是一一回答,我也及时肯定他,然后也说说我的想法。就这样,每晚的读书时间总是感觉过得很快,意犹未尽。
我常常告诉儿子:“给你读书,我很幸福。”
儿子也常常跟我说:“跟妈妈一起读书,我很快乐。”
我想,对于不愿自己读书的孩子,妈妈给他读,也是一个好的办法,就算孩子已经到了中高年级。毕竟,小学段是孩子大量阅读的最好时间,不能因为孩子养不成习惯而主动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