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 星期三 晴
亲子日记第1094天
孩子进入青春期,切记:千万别较劲,否则越管越反
早上八点多,我接到侄子打来的电话,说奶奶(我妈妈)因为他睡懒觉,勃然大怒,现在不理他了,让我劝劝奶奶。
侄子今年16岁,目前处于思维活跃、以自我为中心的青春期,还好跟我关系亲密,无话不谈。
奶奶这学期过去陪读,他们俩住一起,一有什么事儿,他就会给我打电话。
01
第一轮:侄子口中的事实
我问侄子事情的起因,他说:“奶奶就是嫌我不起床写作业,早上叫了几次,我没起来,她就生气了,还说要回家。”
毕竟是假期,八点半起床,说起来不算多晚。我在脑海里想着,侄子平时不是个习惯早起的人,八九点才起床也正常,今天估计另有原因。
我问他:
“你平时也差不多是八点起呀,今天是有其他事情,让奶奶心情不好吗?如果没有其他事,奶奶‘包容’的那个容器,是空的,只因为你赖床,应该不至于气得要回家。
如果已经其它事把容器占满了,那你不起床写作业,就是导火索,不是完全因为你。”
他想了想说:
“哦,对了,昨晚上张奶奶打电话来,说去家里给花浇水的时候,发现冰箱断电了,那些吃的都坏了,冷冻层的肉解冻了,血水流了一地。”
张奶奶是我们家邻居,我妈在外地陪读,就请张奶奶偶尔去家里照看一下,给花浇浇水。
我一听这话,明白几分了,我妈一辈子爱做饭,发生这种意外,肯定心疼那些给子女孙辈们准备的宝贝食材。
我跟侄子说:
“那些肉啊、菜啊,对于奶奶来说,就相当于三国杀卡牌(侄子最爱的纸牌游戏)对于你,是最珍爱的物品。
你设想一下,要是你那套卡牌在洗衣服的时候,被水泡坏了,是不是会特别伤心、气恼?奶奶此刻就是这种心情。
假设在你心情平静的时候,妹妹让你帮忙拼乐高,你是很乐意的,但如果卡牌被泡坏了,你正烦着,那你可能会不耐烦地赶走妹妹。
平时奶奶能耐心地叫你起床,今天情绪不好,你要多理解包容啦!”
侄子哈哈大笑地说:“好的好的。”
02
第二轮:奶奶口中的事实
过了一会儿,我妈买菜回来,跟我打电话说起早上的事。
我才得知,今天侄子的“不起床”,和平时的情况不一样。
我侄子的小学老师和侄子住在同一座楼里,老师早上过来家里送了两次早餐,侄子竟然在床上,没起来打招呼。
我妈妈一向把尊师知礼看得很重,侄子这个行为是挑战了她的底线,觉得辛辛苦苦带大的孙子,这么不像话,教育得太失败了,太丢人了,委屈一股脑地涌上来了。
我们家和这位小学老师,有着难得的渊源。
从小学到高中,这位老师的女儿与我侄子同校同年级,现在在同一所高中,陪读的房子也在同一栋楼,平时交往甚密。
虽然只是小学时的老师,但这些年,他仍然时不时过问我侄子的学习情况。
“这么好的老师”,我侄子却不知道感恩和尊重,让我妈妈失望又难过。
联想到她放下家里的一切,来外地陪读,孩子虽然天资不错,但比较懒散,学习不够认真主动。
加上家里那一冰箱变质的肉,方方面面的投入,孩子却这么不懂事,我妈妈一气之下,想回家了。
03
第三轮:侄子心中的小秘密
听我妈说了老师来了,侄子不起床的事儿,我也觉得侄子做得有些过分,这是最起码的礼貌,何况还是对老师。
就算很想睡懒觉,就算是叛逆期,起床打个招呼,还是要做到的。
而且,刚才和侄子通话时,他竟然对这个重要细节只字未提!我决定再打电话,问一问情况。
侄子对自己没起床和老师打招呼的事,也承认了,他只说那个老师每天都来好几次,而且不看时间早晚。
单听他字面的意思,似乎是说,老师经常来不用客套,听他的语气,似乎还有一丝埋怨。
我问他对老师经常过来的感受,他一下就找到吐槽的契机。
他说,现在他和那个小学老师住得近,老师说来就来,来了就不由分说检查他的暑假作业,有时候他还没做完,又有不少漏题,不想让别人看见,但老师看到他不用功后,还会批评他几句。
听他这样说,我也很理解,对他说:
“你现在是高中生了,老师还用小学的方式监督你学习,经常到家里来,你觉得边界感被破坏,生活被打扰了,是吗?”
他说,是的。
像这样“热心负责”的老师,家长们感激都来不及,很少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老师的“热心相助”。
估计我侄子还不敢直言,要不然,肯定被奶奶说“忘恩负义”。
我接着说:“听你这么说,我有个推测,不一定准确。老师这样做让你不舒服,但你又不能表达出来,会不会潜意识里,把老师来了,不起床打招呼这种方式,作为小小的反抗?”
他迟疑一下,表示同意,说有这个原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前一天晚上熬了夜,一大早精神不好。
所以,在奶奶看到的,是老师来了,孩子居然都不起床打招呼,实在不像话;在我侄子那里,正因为是让他感到不满的老师来了,才特别不想起床,也许换了别人过来,说不定还起来了。
这其中的信息不匹配,源于一个没想到,一个不敢说,产生了误会。
04
第四回合:和解
我这样左右沟通,把双方的心思都弄明白了,先跟奶奶说:
“这样的老师确实难得,对我们这么关心。不过侄子上高中了,青春期的身心特点,比以往都更渴望独立和尊重。
但毕竟还是小孩子,又不敢明着说,这是有点带着情绪,不用因为这件事,太失望,给他定性,他不是不知礼节、不懂事儿的孩子。”
我又对我侄子说:
“我理解老师的做法让你不舒服,但我们要看到老师的初衷,只有真正的好老师,才会‘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地关心曾经的学生,老师也是在关照奶奶的陪读生活。
还有一星期就开学了,老师也有自己的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偶尔见一面,你也不用因此苦恼。
奶奶放下一切来陪读,愿意为你付出,你享受照顾的同时,也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好好把作业写完,给假期画个漂亮的句号,皆大欢喜。”
过了半天,我再打电话回去,奶孙俩已经有说有笑啦!
后来,我把这件事的过程说给孩子听,他还没进入青春期,不会有对边界的敏感,也不能体会家长含辛茹苦背后的期待。
他带着小学生对老师特有的“敬而远之”,只觉得老师来了还躺在床上,实在太说不过去了,确实做的不对。
我把侄子的“小叛逆”和奶奶的“很失望”给孩子解释了一遍,他也有了更多角度去理解事件的原貌。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要想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一定要把好脉搏,才能开对药方。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细致观察,用心思考,努力透过表象,挖掘背后真正的原因。
锦绣校区
子烨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