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日,星期日,460篇,
教育的“皮球”原理
在家庭教育和指导父母的过程中总发现有些许许父母听不懂老师的指导意见,他们总是盯着问题,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一直问,例如一直问孩子上课打瞌睡怎么办,孩子玩手机怎么办,甚至在前面一句告诉说“医生一诊断孩子重度抑郁症”然后接下来还是问孩子在家光玩手机不肯上学怎么办,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更多的家长在老师给出你不要再关心孩子成绩,学习暂时放一放时,家长更是喘之以鼻,不以为意,他们总认为让孩子去上学,不玩游戏总是好的,家长一颗心就落了地,只有学习的效果,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们似乎从来未考虑过,这就导致老师的方案与家长心中认可的方案大相径庭,要知道,说服家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的话,孩子也不会出现问题了,对此,我寻找了一个恰当的比喻来进行各种情况的形象比喻,以便于家长一听就明白是怎么样的原理,我将此称之为“皮球原理”。
其实我们每一位孩子就是一个皮球,皮球上面有个嘴,这个气嘴就相当于父母与孩子信息,语言,情绪的沟通渠道,里面的气呢,就相当于孩子的内在的动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内驱力,其实内驱力包含了自信,意志,抗挫折等一系列正向的动力,
而我们家长用手拍皮球就相当于一种鞭策也可以是期望需求是是目标,当我们要用力就说明我们的期望值就越高,当然,也可以是孩子自己定的理想目标。
皮球上还有一个放气嘴,就相当于一个一种鞭策,也可以是期望要求或是目标,当我们要用力就说明我们的期望值就越高,当然也可以是孩子自己定的理想目标。
抄写张老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