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亲子日记第1718天
孔秀丽18254634189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大雨伴有大风

亲子日记第(1718)天

六年级九班李可心妈妈

昨天晚上写着日记就犯困,艰难的快完成了吧,困意上来后不受控制的手删除了一大半!惊醒后自己要上传呢,一看写的东西没了[破涕为笑]那份无奈也是有些哭笑不得,越口渴越给咸盐吃啊!强力撑起眼皮,赶紧的再想想都写了啥,哈哈,浆糊似的脑子也不愿再干活了啊,使劲劝了劝这个脑子,才终于坐着完成了一天的记录,脑回路混乱是肯定的,但是清洗与混乱都是我的一天吧,力争今天早些完成,怎么的也要在困意袭来前完成!

早上的天空阴的黑乎乎的,起来不一会就看着雨又在继续了!而且看着阵势可不小,吃完饭看着楼下人少了,就赶紧的往下跑,让个人各自拿着一把伞,地上有积水,走不了几步路,鞋子就湿了,外面的大路上积水更多,一场雨来到,雨水来不及流进下水道,就都留存在路面上,这两天就看着不少人都在说着“开启看海模式”,是啊,低洼的路段积水非常严重,厂区也一个样,昨天恒丰的员工就都是趟着水上班、做核酸了!现在的雨水已经挺凉了,看看没过小腿肚的水,自己都感觉到凉了。轮到自己趟水了,更觉得凉了,不过走了几步,看看已经湿了的鞋子,索性放开手脚,大胆往前走吧,做完核酸再回家换。

排队的人不算太多,走到遮阳伞附近,我们娘俩就赶紧先收了雨伞,因为我们看着有些老人撑着雨伞走进去,会把伞上的雨水流到医护人员的身上,下雨天温度有点低,他们已经坚持了一两个小时,我们不能再给他们溅上雨水!与人方便自己才能方便,有自己的路还不堵别人的路,那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说到这个忽然想到最近停电车的事。我们住的楼,楼上和地下室没有做到配套,所以大多数地下室没有通电,所以我们都是垂吊一根长长的电线插班,车子需要充电了就拿出来充电器插到插板上充,这样每家的车辆停放位置也就基本固定了,可是最近我们单元有个年轻男士都是不管不顾的停,这次放在我家充电的位置上,那次就放到另一家的充电位置上[捂脸]别看这么点小事,他却已经坚持了不短时间了,每次他车子停放到我家充电位置了,我们却又要充电,就不得不先推他的车子!其他位置也一样,但是这位男士却绝不反思[破涕为笑]下次仍然会坚持停过去!堵别人的路也是堵自己的路,就像这个简单的停车子事件,他每次貌似省事了,但是每次要骑车子他都会需要先找车子,因为可能经常会被挪动啊!不过这事都是成年人了,谁也没法明说[捂脸]一般人遇到第一次车辆被挪动,下一次就会换位置去放了,可是也会有些人,车子多次被挪而不自省,任何时候都愿意我行我素,那么即使有人能够明说,我不会有啥作用。)

认同与反驳是两个非常简单的词语,但是跟人相处,到底是需要认同还是反驳呢?咱们一块来看看下面这篇公众号上的文章:

作家李小墨曾说:“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

语欲胜人,或许会有一时的胜利,却永远赢不来长久的尊敬。

生活中,我们谁都免不了被反驳、被批评。

但愚蠢的人,会习惯性的针锋相对,不赢不休;而有智慧的人,面对不同的意见时,先消化,再内省。

人生在世,能够克制自己的反驳欲,便是最大的自律。

※不知你是否见过这样的人:

无论你说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针对你,反驳你;

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只要言语胜过别人,他就会洋洋得意、并引以为傲。

可事实上,处处反驳,事事争辩,只会自断后路,将自己推向不利的深渊。

在明朝,有个叫王朴的进士,因为反驳欲过盛,时常与朱元璋发生争辩。

几次都因触犯龙颜,被贬官回家。

但朱元璋惜才,不久后便将他召回京,任监察御史。

本以为王朴的性情能有所收敛,没想到的是,担任监察御史没多久,他又在朝堂上公然反驳朱元璋。

朱元璋大怒,便将他送往刑场,想挫其锐气。

不想王朴不以为然,反而义正言辞道:

“陛下升我为御史,现又将我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我今日只求速死。”

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见他死性难改,命令赶快行刑,而王朴就这样断送了性命。

有人说:辩论,是毁掉幸福生活的一大杀手。

与亲近之人辩论,会使之冷漠疏远;与旁人辩论,又会徒增怒气愤恨。

正如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过多的争辩,并不会让人高看你,反而会使你陷入生活的陷阱;

学会收敛,懂得克制,才是与世长存的最佳法则。

※鲁迅先生说: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比起滔滔不绝,一言不发更有力量;比起锱铢必较,静而退之更有姿态。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能从一介布衣到当朝宰相,与他的处世态度有着莫大关系。

公孙弘见多识广,每次议事,他都会把事情详细陈述一遍,让皇帝自己抉择,却常常遭到同僚的反对和驳斥,但公孙弘从来不去争辩。

又因为他在生活上极其节俭,时任主爵都尉的汲黯看不惯他,说他哗众取宠,必有奸诈,他亦不解释。

后来,汉武帝问他:

“你所陈述的事情是对的,可当大臣们诘难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呢?”

公孙弘淡定回道:“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面对他人的冒犯,公孙弘从不去计较,而是选择了沉默与包容,最终封侯拜相。

康德曾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位置不同,不必争辩;层次不同,无需较劲。

君子和而不同,仁者向外兼容。

这世间,总有人会不满你、反对你;若是一一反驳,难免让自己满身戾气,惹人生厌。

遇事不辩,不是理亏退却,恰恰是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保全了自己。

真正有胸怀的人,不会站在某个角度争论说服他人,而是保持沉默的态度,退而远之。

有人说:为人处世,反驳是本能,反省是本事。

面对不善的言论,习惯性地辩驳、解释,往往只会彰显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懂得言迟意缓,向内审查,才能化平庸为不凡。

沈尹默早在浙江任教期间,他的书法就已扬名于外。

一次,他在朋友家,即兴作了一首五言诗。

不料,第二日陈独秀看了却点评道:“诗写得很好,字却不怎么样,流利有余,深厚不足。”

于是,陈独秀准备去见沈尹默,人未到,声已至。

“我叫陈仲甫,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

沈尹默还没看清来人,就听到这样一句“当头棒喝”。

心想:如此直言批评,着实刺耳。

他正准备反驳回怼时,又转念一想,忙招呼客人坐下。

陈独秀见沈尹默很虚心,就和他谈起了书法。

这让沈尹默大受启发,于是苦练书法,成为一代宗师。

后来沈尹默感叹:“如果没有仲甫兄的批评,我达不到今天的水平,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我得感谢他啊。”

看过一句话:

盯人之短,则天下无人可交;看人之长,则世人皆可为吾师。

面对批评质疑,愚笨的人,会下意识反驳,将自己困于成长的边缘。

而聪明的人,会第一时间反省自己的问题,从自身找答案。

正所谓:弱者自困,强者自察。

当一个人拥有了自我批评的勇气,也就拥有了快速成长的底气。

有一位教授曾说:“我们唯一能达成一致的事,就是无法在任何事上达成一致。

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成长,使得无法达成一致的事情,变得微不足道。”

无谓的反驳,并不能提升我们的能力,不去辩解,才能腾出足够时间,去精进自己。

沈从文不仅是现代著名作家,还是历史文物研究家。

但早年的他,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招到了很多的批评。

有人嘲讽他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有人驳斥他的作品里只有浅薄的低级趣味。

但沈从文没有据理抗争,对批评也置若罔闻。

后来,他开始历史文物研究。

又有人评价他“整天玩花花草草,不务正业。”

而他丝毫不在意,也不解释,只专注文物研究。

他每日晚上12点才睡,早上5点就起来研究文物;无法用手写时,就坚持口述,让朋友帮他写。

最终,历时15年,他著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在文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道德经》有言:辩者不善,善者不辩。

面对他人的驳斥,多说无益;不进耳、不入心,便不能伤你分毫。

真正聪明的人,不在别人的嘴里沦陷,只在自己的心中修行。

专注于自己的行动,深耕自己的能力,当你到达山顶就会发现,外界的声音,不过过眼烟云。

▽看过一个哲理故事:

有人问:“大师,快乐有什么秘诀?”

大师答:“勿与愚者争。”

问的人说:“我完全不认同你的观点。”

大师答:“是的,你说得对!”

习惯性辩驳,是一种本能;但能收敛克制,却是一种能力。

愚蠢的人,喜争好辩,自断后路;仁慈的人,静而不争,容纳万物。

和善的人,反求诸己,察而自省;智慧的人,一笑而过,自我精进。

老子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日记末尾跟孩子们说一句“妈妈爱你们!”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739773
推荐日记
《游暴龙馆》
《冒雨做核酸》
《听说国庆假期会降温》
《10月1日星期六晴114》
《捉蜗牛》
《随手记生活》
《10.3 周一 天气雨转阴 亲子日记第255篇》
《2022.10.3 星期四 雨》
《10月3号星期一,天气雨》
《2022.10.1星期六天气多云》
《记国庆独自带娃的一天》
《期待看电影》
《开心的一天》
《10月3日》
《亲子日记(319)真诚》
《10.3 第115篇 假期中的两宝》
《亲子共读写》
《亲子日记第211篇 兴奋》
《亲子共读》
《亲子日记第236篇《假日》》
《194(阵雨转多云🌥)凉》
《回家的欲望 亲子日记第102篇 2022年10月3日》
《好的晚上》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快乐的一天》
《(亲子日记539)》
《亲子日记234篇》
《随手记》
《在路上--第249天(改变方式)》
《让每天都是美好的》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