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 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即便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最终也可能演变成为习惯性的创新。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然而,习惯教育在中国似乎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把水烧到50度,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后面的50度,就是如何把—个良好的行为转变为一种习惯。比如我们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然后问孩子:“你明白了吗?”孩子说:“明白了。”我们的教育往往到这一步就结束了。其实我们还应该告诉孩子,你应该如何做,做完了还要让他多重复几遍。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把水烧开了。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作为父母,尽管口头上不一定承认习惯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每一个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习惯是家庭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在孩子的食谱里,有了牛奶面包、五谷杂粮还嫌不够,他们要配上种种“营养液”,恨不得把天底下的好东西,全都装进那小小的肠胃中。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孩子门门功课得满分,兼有多种爱好和专长,如钢琴、绘画、音乐、舞蹈等,想让孩子百科无所不晓,百艺无所不精。
有些父母,相信金钱万能,对孩子的奖惩一概与物质利益挂钩。他们认为世上最伟大的爱,是为后代留下金山银海。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遍设温室和驿站,替他们抗御风暴,剪除荆棘,又沿途铺上晶莹光洁的大理石,以营造孩子“一路平安”的坦途。
有些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健康,却又不关心他们怎样为人处世,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灵培养,忘记了要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真正的人。
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只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扭曲。
这样的“有些”还能写出很多。这种爱,使孩子长大后,很难成家立业。正是家长们这种无微不至的爱,使得孩子慢慢地变得骄奢、懒惰、冷漠、心安理得,不理解父母的一片爱心,更不知稼穑之艰难,工作之辛苦,养育之不易,反而认为父母就应该为他们服务,因而造成孩子不正常的心态与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孩子出生之后,他最初面临的世界就是家庭。一个少年儿童,生活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血缘关系上的养育和教导,渗透着远比师生之间的爱来得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而这种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比正规学校的集体教育,更容易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也更容易为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有更天然的合理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候这种我们或许觉察不到的影响,也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