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疫情又卷土重来,很多地方又开始上网课,我们家长不免又开始了焦虑,对于常说的“疏与堵”的问题,究竟是疏好,还是堵好呢?几千年前,黄河泛滥, 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率领民众,改"堵"为“疏”,历经13年最终治水成功。大禹治水印证了:疏远比堵来的更有效。那么我不禁思考,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会是疏比堵来的更有效吗?
上次疫情期间,女儿一直是通过网课来学习。虽然不是在教室授课,但讲课,练习,作业,答疑,样样不少。孩子也基本能跟上老师的进度,我们工作忙,基本不怎么管她,尽量是自己的事,自己完成。
期中测验的时候,我想女儿的成绩应该不会太差吧,但结果却使我大吃一惊。成绩与以前相比倒退了不少。究其原因,原来,女儿平时上完课的时候一直看小视频,有时候能看1个多小时。知道这些后,我都气坏了。于是,手机没收改了密码,总之,能用的手段,我们都用上了。希望从源头上杜绝她这种现象!
然而,却事与愿违。女儿想方设法地打听密码,我们无心的说一句她都能记到心里。最终,女儿通过各种尝试,把密码试出来了。接下来的时间,女儿依旧是抱着手机刷视频。通过视频看家助手,看到女儿那种着急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我们的措施真的对吗?一心只想着尝试密码的女儿,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呢?我跟孩爸交流了下,如果给女儿规定时间,玩手机和学习都有时间的情况下,女儿的表现会不会好点呢?
于是,我们把手机继续留给了她,告诫她,做完作业可以玩10到15分钟。其他时间,如果要玩可以跟我申请。我根据她的表现,再决定是否可以玩。有了明确的玩耍时间,女儿的表现改善了许多,学习的时候更专注了,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事实上证明,教育孩子宜疏不宜堵。有时候,我们觉得做得天衣无缝,其实,却危机四伏。作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穷寇勿追”。总得给对方留一席之地,逼得太紧只能适得其反。
春秋时期,燕国有个叫赵礼的人,在路边有块田。因为田边的路比较低洼,下雨的时候,路人总是从他的田里横穿而过。赵礼很生气,可无论是插上“禁止通行“的牌子,还是在道路和田地中间挖上深沟,都没能堵住行人。
最后,赵礼填平了低洼地面,修了一条平坦的小路。从此,行人再也不踩他的田了。遇事,我们总是容易走极端,想一棍子打过去,一劳永逸。但却疏忽了人的思想是千变万化的,事情本身也存在着瞬息万变的可能。
每个人的自我成长趋势一定是趋善避恶,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成长。但好的动机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有时候,孩子这种自我成长趋势带来的结果就变成大家眼中的“问题”!如果父母只注意一味防止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忽视问题背后的自我成长趋势,得到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同治水用堵的方式,水只会越涨越高,最终漫过大堤向前,堵是堵不住的。“引流”才是正确之道!特别是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发现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我们不能立马如惊弓之鸟,诚惶诚恐,竭尽全力想要制止孩子的问题行为,比如沉迷上网、厌学、早恋……
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先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正如明白水有从高往低处流的趋势,就知道堵不如疏,再将水引向有利的地方,比如灌溉农田的水渠和水库。明白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们通过问题行为想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同样的达到目的。
教育只需做水道,做好方向性的引导,水会自己流动,流向目的地,孩子也能依靠自我成长能力健康成长。
七年级二班
邹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