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一切、无条件满足、过度袒护……家长的过分关爱让孩子完全不能独立——
溺爱,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什么样的爱是溺爱?
现实中,很多的家长溺爱孩子却不自知。那么,什么样的爱是溺爱?采访中,市民大致将溺爱分为了以下几种:
过分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被特殊照顾,如好东西留着让孩子一个人吃。甚至有的家庭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但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现在家庭中,很多孩子都是独子,六位长辈在生活中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变成“小太阳”,万事以“我”为中心。
无条件满足:基本上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孩子大量零花钱,纵容孩子没有规律的饮食起居、玩耍。或者给该做的事附加条件:例如为了哄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故事或买玩具等。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就会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答应孩子的要求。
为孩子包办一切:一些家长就像上文中朱莉的老公一样,为孩子包办一切。记者曾问一些妈妈,是否要求孩子劳动,一些妈妈说,疼都来不及,更不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小孩子做事笨手笨脚很麻烦,不如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甚至还会出现之前报道过的大学生完全不能自理,还需要父母陪读的情况。
过度袒护孩子:一些家长为了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袒护:“孩子还小,不懂!”或者奶奶会站出来说:“不能要求太高,你们小时候,还不如他呢!”因为有天生的“保护伞”和“避难所”,这样会给孩子犯错提供“温床”。
溺爱会带来哪些危害?
家长这一角色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培训就能上岗的“职位”,所以很多新爸爸妈妈都还不了解溺爱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或者说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总体来说,被溺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情感和社会能力上会有很大一部分的缺失。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不在学校“丢脸”,于是帮着孩子做作业,前几天,记者曾遇到一位家长帮着上初中的儿子写英语作业,他的理由是,孩子英语差,但是他又不想孩子交作业时“出洋相”。由于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被掩盖,无法施展和进步,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因为只要自己不会做的就会有爸妈帮着做,所以,作业会不会做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了,因而把学习不当回事。
城区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不会做家务,因为长辈并没有让孩子参与做家务的习惯,因此到了学校,真正需要自己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时,变得束手无策,也正是这些致使大龄“妈宝”越来越多,一旦离开父母自己生活,便会在生活上表现出“无能”。
被溺爱的孩子也不容易合群,进入托班或幼儿园后,孩子第一次步入集体生活,表现出不尊重老师和长辈,不关心同学,不爱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等。犯错却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冲突,不先检查自己,尤其是个别的家长还更多地护着孩子,以致孩子很难教育,从而变得自私难相处。
怎么才能做到不溺爱?
一些家长称,其实他们并不想溺爱孩子,也希望孩子能自立自强自主学习,但却不自觉地让爱成了溺爱。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溺爱?记者为此采访了我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耿振美。
耿振美建议,首先,家长要树立权威,设定界限,让孩子明白,超越了界限爸妈是不允许的。不让步的界限一旦界定,不管在什么时候,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看看是否超出了爸妈给定的界限。学习和生活上,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比如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做作业等。
其次,还可以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比如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可以给孩子讲述工作的辛苦,生活来之不易等,不要让孩子觉得,现在所享受的生活不需要奋斗、理所当然,要让他们从小懂得生活需要奋斗。同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并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与孩子一起快乐做事。
再次,应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在孩子具有行为能力时,父母应鼓励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以此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事事包办,孩子的依赖心理、畏惧心理就会随之而生。此外,还应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支持或陪伴孩子一起去实现他的小想法,失败时,应当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并树立起越挫越勇,坚持不懈的正确人生观。
耿振美说,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因此,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还给他们自由和宽容。
溺爱不是爱,而是伤害,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就要给他自由、支持、信任,在父母的正确指导下,让孩子走在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