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
春风

图像

蔡元培先生说过: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什么样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决定孩子的未来。

正如有句话说的,原生家庭的日常里,藏着孩子20年后的模样。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才能培养出优秀且幸福的孩子呢?

图像

勤翻书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所在的贝氏家族却是个例外。

贝氏家族历17代昌盛,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领袖人物。

除贝聿铭以外,族中名人还有“颜料大王”贝润生、上海银行创始人贝哉安、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诒等。

贝氏家族人才兴旺,成为显赫门第,与勤读书的优良家风密不可分。

贝家先祖贝兰堂在明朝贩卖药草白手起家,他深知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因此立下家规,无论男孩女孩,都要读书识字、终身学习。

从那以后,贝家代代将读书视为头等大事,子孙个个勤勉好学,考入名校,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

贝聿铭百岁之际,仍铭记自家祖训:

“我们贝氏家族不重视金钱传承,但重视教育,重视家风建设。”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久盛不衰的根源,并非用之不尽的物质财富,而是读书奋进的精神承袭。

美国一家儿童医院的约翰·赫顿医生,曾对19个3-5岁的孩子进行核磁共振。

结果显示:父母为这些孩子念书时,他们大脑中负责叙述表达、想象的区域会被激活。

内华达大学的玛利亚·埃文斯教授,也曾对孩子们做过一项跟踪调查。

他花了20年的时间,收集了27个国家73249个家庭的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影响孩子教育水平的,不是家庭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或职业地位,而是家中藏书的数量。

藏书多的家庭,教育回报率是藏书少的家庭的五倍之多。

以书香为伴的人,不但拓宽了生命的边界,也塑造了丰满的灵魂。

想起了网上一对来自人大的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读书氛围,把家里打造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藏书三万多册。

每到周末,父亲和女儿都会各占房间一隅,或相对而坐,安静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女儿依依小小年纪,就沉稳从容,探索欲旺盛,专注力也很强。

父母送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从来不是学区房,更不是车子、金钱,而是家里的“书房”。

在书香中长大的孩子,想必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世界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今后不管人生路上遇到什么,都能通过书里的知识去寻找人生的答案。

一个安静、专注、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就是培养孩子的“灵丹妙药”。

图像

少翻脸

心理学书籍《情绪勒索》中,讲述过一个案例。

有对父母已经很久没看到女儿了,女儿放假时却打电话说要跟朋友出国旅游。

父亲一听便大发雷霆:

“一放假就想着出去玩,丝毫没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种不孝的女儿。”

女儿遭到训斥后也急了,立刻取消和朋友的约定,气鼓鼓地回了家。

但父亲依旧不依不饶:“非要我把话说成这样,你才肯回来。”

父亲愤怒,女儿委屈,原本好好的假期,被折腾得只剩鸡飞狗跳。

生活中,很多人像这位父亲一样遇事习惯翻脸,张口就是责备。

可肆无忌惮地恶语相向,既解决不了问题,又消耗彼此的感情。

学会把最好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才能让一个家充盈爱意,回归温暖。

最近有一位博主,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见闻。

博主坐飞机时,遇到了出门旅游的一家人。

其中有个孩子证件过期,没办法上飞机,还连累他们所有的行李都无法托运。

此时,博主下意识地感到烦躁和紧张,以为这家人肯定会对孩子大发脾气。

没想到,他们并未怪罪孩子,更没有大吼大叫,而是索性将行李全部退回,两手空空地登了机。

飞机起飞后,他们也像无事发生一样,全程开开心心地聊天,讨论着接下来的行程。

这家人允许家人犯错的包容,不因小事翻脸的和睦,令网友们羡慕不已。

俗世烟火中的家庭,免不了会有柴米油盐的碰撞和鸡毛蒜皮的磕绊。

倘若事事都要斤斤计较,大动干戈,终会把这个家伤得千疮百孔。

《礼记》有云:

“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把戾气关在门外,将温柔带给至亲,家就是孩子遮风挡雨的安乐窝。

图像

懂翻篇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谈及家庭关系时,提过一个词叫“黏连逻辑”。

它指的是,我们习惯把所有的事都黏成一个整体,没有哪件事是单独的。

这会导致什么现象呢?

一旦爆发家庭矛盾,彼此就会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新仇旧恨层层叠叠,让原本无伤大雅的小争执,变成了难以解决的大麻烦。

邻居家夫妻就很喜欢在吵架时翻旧账。

有一次,邻居家叔叔,自作主张,给女儿买了一辆自行车。

他的妻子王阿姨担心女儿骑车不安全,便责怪叔叔不跟自己商量。

原本只是为了自行车的事,但两人吵着吵着,就开始一一细数彼此过往的瑕疵。

王阿姨喋喋不休:

“袜子几天都不带换的,起床不叠被子、吃饭吧唧嘴……”

叔叔也开始针锋相对:

“为了孩子,你这坏脾气我忍了一次又一次,什么事都是我迁就你。”

一桩桩早已过去的陈年旧事,被他们再次拿到台面上翻来覆去地争论。

结果,两人越说越气愤,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可谁也没注意到,角落里正蹲着他们不知所措的7岁女儿。

一个家里,父母总爱翻旧账,不仅伤害孩子的心理,还会斩断孩子尝试的信心,让孩子变得脆弱无能。

正如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说: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家长对孩子每一次翻旧账,都是对孩子的负面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肯定,心里便会藏着很深的无力感,渐渐的,孩子就会选择自我放弃。

一位记者朋友曾采访过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32岁的儿子,大学毕业10年,不工作在家啃老,父母很焦虑,儿子却有一肚子苦水。

他说小时候,无论做错了什么,父母的回应永远是:

“为什么同样的错误你要犯第二遍?”

“早就知道你会这样,栽跟头了吧”

“你上一次也是这样说的,结果呢.....”

后来,为了避免犯错他会直接放弃尝试,或者不慎犯错时遮掩逃避。

这样的心理,一直伴随着他成长。

更糟糕是,步入社会后他变得越来越自卑、敏感,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还总觉得别人处处刁难他,一次跟领导大吵一架后,干脆辞职在家。

朋友感慨,要不是亲身经历,他不会想到,翻旧帐对孩子而言,竟然拥有着“难以承受”的重量。

因果轮回,自己酿的苦自己尝。

年迈的父母还要养而立之年的儿子,对双方都是悲剧。

为人父母,本应该是渡孩子驶向远方的一条船。

可翻旧账的沟通方式,却成了伤害孩子伤害家庭最大的元凶。

图像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在有些家庭,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感和负罪感。

一个家庭,时时萦绕书香,孩子才能爱上阅读;父母情绪平和,孩子才能和善宽厚,父母懂得翻篇,孩子才能越挫越勇。

家,是孩子的能量场,一个以文化底蕴支撑、用爱与包容填充的家,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气和后盾。

图像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787617
推荐日记
《父亲》
《亲子日记第460篇》
《2022.11.8 累,快乐着》
《电梯里的母与子(第352篇)》
《有你们真好》
《亲子日记第141篇 2022.11.8 星期二 晴》
《诵读父母规》
《小宝的一天》
《644》
《2022.11.4亲子日记402篇 周五 《期待》》
《妈妈的小棉袄第25篇》
《11.08 周二 多云有大雾 临摹数字》
《2022年11月09日 290篇》
《随笔》
《小老师》
《吃毛蛋》
《2022.11.8》
《给孩子一个梦想》
《姚猪蛋妈妈—梁弯婉随意智慧女神成长记 696》
《亲子日记第15篇2022.11.8日星期二,天气:雾转晴》
《11月9日》
《2022.11.5亲子日记403篇 周六 《终于盼来了解封的日子》》
《桃林行》
《亲子日记68篇2022.11.08》
《第178篇:初三时期》
《考试结束了》
《11月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亲子日记第五十六篇》
《诚实的孩子》
《展妈亲子日记第1087篇《红色月亮》》
《情绪》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