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11月9日 周三 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的基础知识(二)学习感悟
今晚7点半武校再次在家长小本上授课了。今天的主要内容:1、什么是原生家庭;2、原生家庭的代际重复;3、原生家庭的三角关系;4、原生家庭养育模式,对依赖关系的影响。
一、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或者说是自己出生和生长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原生家庭是心理营养也是心理毒素。孩子人格的形成的“主战场”。所以说孩子命,家注定。首因效应: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来带的效果。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阴影理论(荣格)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让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接人待物的重大决定。童年的经历影响着今天的行为。将影响择偶、职业、交往。在比较中进行选择和判断。但是这个过去的影子会影响当下,有可能是正作用,或者是副作用。子承父业就是一种表现。
二、原生家庭的代际重复代际重复
代际重复的模式:功能模式重复(正面功能:天才才艺,专业倾向,意志品格;负面功能:酗酒、暴力、自杀、疾病、虐待、离婚);认同与反认同对代际重复的影响。当下一代认同上一代的做法时,会代际到下一代;当反认同时,会改变上一代的做法。关系模式重复(亲子、子亲、婆媳、翁婿、兄弟姐妹......);结构模式重复(数代单传、数代阴盛阳衰、单亲再婚......);
好了伤疤忘了疼,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棍棒之下出孝子。俗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当下的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些不一样,需要修改改正。父母打孩子是应该的吗?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当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或面对挑战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理紧张。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也就是人的自我调整。传统信念:父母打我都是为了我好,被打是父母的行为,自尊心是自己的感受,并且很受伤。每个个体都会自我调整。但是会代际到下一代。但当下的文化,需要我们去改变。倡导:非暴力沟通。采用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去行事。长颈鹿会将入口的刺也会变成食物,营养。往往知道却做不到。非暴力沟通:友善温和(非暴力)是本性(性本善),专制暴力是习性(习相远)。暴力沟通与非暴力沟通的区别:暴力沟通的人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对方(简单化)处理,人都有懒惰的本性。习惯采用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人愿意探索彼此内心的需求。要看到对方的需求,进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对方舒服,符合人性的交流方式。人性是本善的。
非暴力沟通的假设:1、所有人都有共同的需要;2、我们的世界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3、所有的行为都是满足需要的尝试;4、情感反映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5、所有人都拥有爱的能力;6、人类乐于给予;7、人类通过互助的关系来满足许多需要;8、选择是内在的,9、自我联系是通过平静的最直接途径。本我、超我的结合体就是自我。过去、未来、当下。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感受--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听到别人的声音。区分感受与想法,用具体的语言如实陈述自己的感受。需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是健康的交流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请求--将自己的请求讲述得越清楚具体,就越能够得到他人理性而积极的回应。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倾听--倾听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就有助于促进相互尊重、关注和理解,进而引发双方互助的愿望。
三、原生家庭的三种关系: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孩子与父母双方的距离,同时表现出夫妻关系。父母中的任一方与孩子结盟,对付另一方是不正确的,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孩子不是“工具”,不是争夺的中心,把孩子作为一个战利品,不是家庭中的“出气筒”。
四、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养育模式,对依赖关系的影响
0-3岁是关键期。出生~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6个月~2岁:依恋关系明确期;非常关键,童蒙养正就在这个时期。2岁以后:目标调节阶段。依恋关系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安全型孩子与母亲有很好的依恋关系;回避型孩子与母亲没有很好的依恋关系。甚至还会逃避母亲,只是生物学上的妈妈。焦虑矛盾型是处在安全型与回避型之间的依恋关系。处于左右摇摆的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与妈妈的态度和行为:感觉敏锐而有责任心;鼓励双方的互动;温暖和接受的态度。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情感需求,她们关心的不只是孩子的喂养问题,而是会及时的发现和回应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例:孩子哭泣的时候及时地安慰,孩子提出问题或者跟自己有互动的时候及时地回应,孩子跟自己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孩子,给予孩子全部的关注。孩子感受到被听见、被看见、被理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向养育者倾诉寻求帮助,因为家是她的“安全基地”。未来不会出现自杀、跳楼等偏激的行为。没油了回家加油,没电了回家充电。家永远是孩子的安全港湾。我们对孩子未来发现的各种期望不是靠向家庭外寻找而达到的,而是建立在我们家庭内安全基地之上的。1、我很容易与人接近(安全依恋类型);2、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回避型);3、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焦虑矛盾型)。成年人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润养,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小时有规则,做到位,长大后要放手。0-6岁是最关键期,安全型依恋关系。少年惜福、中年积福、老年享福。
通过武校对家庭教育基础知识的讲解。明确了原生家庭的定义、代际重复的模式、家庭成员的三角关系和孩子的依恋关系形成。每一个人都是天上的天使,选择了一个爸爸和妈妈,就注定了他这一生,如果是出生在城市或者农村或者山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真的是孩子命,家注定。是每一个人都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后天,也就是人本性,习相远。父辈的父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无法谈论教育、需求、价值。父辈的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孩子谈不上教育,能让孩子读书已经是比较开明的父母了。我记得小学五年级我们班有50个学生,升入初中也就二十多人。到了我们这代人,自己吃再大的苦也要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导致孩子们都不知道自己除了学习还能干点什么。通过最近的系列学习,感触很多,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认知,跟着优秀的人学习优秀,跟着智慧的人学习智慧,跟着高人自己也会长高。想改变的人就会改变,感受到疼痛的人也会寻求改变。原生家庭的代际重复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走路姿势还是行为方式。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把错误归结到孩子身上,也不能归结到父母身上。因为基因、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接纳与感恩。感恩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感恩孩子来到我们这个家庭,感恩老公的包容与付出,感恩生活在这蔚蓝的天空下自由呼吸。夫妻关系永远是首位,只有夫妻合力,万事不怕。放下猜测,拥抱信任,过好当下。肩并肩同呼吸。闺女已经14岁3个月了,儿子5岁5个月。幸好在他们还未长大的时候参加了家庭教育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家庭对孩子的未来影响的重要性。老大安,则家安。闺女是带头羊,现在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时刻关注孩子,认真倾听,做一个陪伴者,而不是教育者。儿子五岁正是武校讲的依恋期培养的最后阶段,是习惯,规则形成的最后阶段。我要抓住这有限的时间,立好规矩,温荣而坚定,为以后的放手做好准备。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会更专业,更全面的提升孩子,同时助理他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