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了武校的讲座,感触颇深的是家庭教育中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这一点。由此想到前段时间同学聚会的事。
和同学朋友聚在一起,自然就聊到了孩子。有正在清华读本的,有正在北大读研的,也有还在为考研拼搏的。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我的孩子在外企,朋友的孩子考的是事业编。家长们谈论的自然是孩子的就业问题,大多数家长立足现实,希望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享受安逸的生活,尤其是女孩的父母们更是常把“一个女孩子家”挂在嘴边,似乎一个女孩家就不该有更高的追求。当然,家长的出发点源于质朴的爱,因为爱,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因为爱,不愿让孩子漂泊;因为爱,不忍心让孩子打拼。朝九晚五的生活恰恰符合他们为孩子勾画的生活图景,尽管收入不高,可旱涝保收,工作轻松。可孩子们呢?
清华读本的还想读研,北大读研的拒考公务员,工作了的两个孩子,我的女儿尽管工作辛苦,自上班到放年假,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出差,加班到晚上十一点属于正常,有时会熬到凌晨一两点。周末一般会有一天用来加班。我心疼孩子,说如果觉得吃不消就回过头来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年轻一切都来得及。可孩子委婉拒绝,说自己项目组的人可好了,跟他们共事累并快乐着,临时没有考公务员的打算。朋友的孩子按父母的意思选择在某市建设局上班,半年下来,孩子过年回家埋怨父母给选的路太无趣,并扬言要辞职去企业打拼一番,父亲的经验之谈孩子直接听不进去,每次谈话都以不欢而散而告终。父亲的底气来源于多年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对社会形势的了解,儿子的底气来源于高远的人生目标和年轻人特有的敢拼敢闯的精神,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阅历,怎能不谋而合呢?
这不仅仅是朋友家的苦恼,同学家的孩子亦然。父母认为一个女孩子何必那么辛苦,在东营甚至县区找份稳定的工作,安安稳稳上个班,好好享受生活,不是很好吗?可女儿的目标是北京的国企。众所周知,北京确实不是老百姓家的孩子能幸福生活的地方,父母半生的积蓄买不了几个平方,孩子上个幼儿园年费用就得十余万,就别说辅导费和其他费用了。如果没有厚实的家底,靠年轻人自己打拼,就是买套二手小房子,咋着也得半辈子。现实确实很残酷,让我们这些趋近于老年的人咋舌。我们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被捉襟见肘常年欠债的生活吓怕了,所以遇事考虑的困难因素多一些。而孩子们呢?他们不会去想北京的房价有多高,不会去想企业的工作多辛苦,不会去想打拼的路上有多少坎坷和荆棘,他们会轻描淡写云淡风轻地甩给你一句:人家能活我就能活,让你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望着你眼里这个不知天高地厚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家伙你无计可施,不知如何才能让他认识到残酷的现实会让他撞个头破血流。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观念严重的滞后于时代,在父母的眼里这些甜水里长大的孩子简直不知道锅是铁打的。平行线似的人生道路在父子面前延伸,出现交集的可能性近乎渺茫。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
我们很难判断孰是孰非,谁的想法更正确,因为路往远方延伸,前方的路况谁也说不清楚。只有走过了,才知道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或许是一条通往美丽原野的路,尽管也会遇到风雨,可路的尽头是图画般的风景。或许是一条充满诱惑险象环生的路,尽管也有芳草斜阳,可路的尽头是绿草粉饰的泥潭。孩子铁了心要去闯一闯,如果还没涉足就被制止,那这条没有尝试的路或许会变为他人生路上的痛与悔,直到终老他都会懊悔没有不顾劝阻义务反顾。如果闯了伤了悔了并延误了赶路的行程,折身而返的他除了伤痛并非一无所获,他的思维他的决断会更加沉稳,他不会再站在这山却遥望着那山,他的人生目标不会再浮于云端而不接地气。趁着年轻摔几个跟头未必是坏事,因为一切还来得及。
对孩子们设想的生活不要嗤之以鼻,如果年纪轻轻就老气横秋,眼里除了安逸无半点年轻人的朝气和闯劲儿,那我们的时代岂不进入了全民老年化的怪圈?没有了年轻人的敢想敢做,我们的生活也会停滞不前。尽管我们的孩子改变不了时代,可也不希望他们成为时代洪流中阻遏清流的鹅卵石。
孩子们有属于他们的生活,天地之大,任由他们自由驰骋吧!不要惧怕风雨,搏击风浪后的翅膀会更加坚劲!我们做父母的,如果不能助他们一臂之力,那就尊重他们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