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与“橘”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橘,读jú,本为树名,即橘子树,果实红黄色,果肉多汁,味甜酸,是一种常见水果。也称其果实。桔,读jié,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也称桔梗。不过,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把“桔”当作了“橘”的“俗字”。在这个义项上,“桔”也读成了jú。
在古代文献中,“橘”“桔”两字“井水不犯河水”,使用“泾渭分明”,从不混搭在一起。
据学者研究,“橘”“桔”两字的纠缠大约始于明末清初。还有学者说,把“橘”写成“桔”也可能与民间习俗有关。在现代经典文献中,也有以“桔”代“橘”的用例。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冰心的《小桔灯》,在现代植物学书籍中,也能找到以“桔”代“橘”的例子。然而,在国家标准性文件中,被认可的还是“橘”。
在历来的国家标准性文件中,“橘”字的地位“稳如泰山”,从未动摇过。“橘”既未当成“桔”的异体字废除,也没有简化成“桔”。(1977年颁行、1986年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曾将“橘”简化成“桔”)历来的各种工具书,也都是把“橘”当成正体字,而把“桔”当成它的“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