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星期一,阴天。
今天武校在教育碎思里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因为让孩子学琴引发的一个大讨论,我就把大家比较集中的观点展示在这里。
我从夏天开始也给孩子报了钢琴班,随着这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学琴是所有的爱好里面难度系数最高的,要有很强的乐感,和毅力。
目前来看孩子的兴趣点很好,老师用心培养,孩子学的认真,为他们师徒二人点赞。
培养孩子是一个缓慢任重道远的工程,家长不能够一刀切,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制定孩子的发展趋势,这种想法是非常可悲的,导致了孩子厌学厌世,钢琴是业余爱好里面最难的,需要有很强的乐感一般的人坚持不下来,不像学画画呀这么简单,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决定。
孩子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发现他那一刻真正的感受。
这就是所谓的“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孩子想要的,归根结底是父母的理解与接纳。
我们要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感受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共情,使其情绪平复,这时候孩子就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了。理解接纳孩子,学会与孩子共情,是父母需要修炼的。共情的作用不仅是让孩子平复情绪,更是让孩子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
了解自己情绪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且要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立场。所谓“高情商”的人,对于情绪的感知一定是双向的,但很多父母在实际使用中却只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却没教会孩子如何理解别人的情绪。
当孩子在成长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先处理情绪在处理问题。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来修我们心的。
我们要不断学习与孩子同行,以欣赏的眼光,赞美孩子,鼓励,孩子,接纳孩子,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让他自由绽放。
培养孩子是让她幸福,让她快乐,而不是让她压抑,你觉得对,他不认可,那是沟通的艺术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