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日记第304篇 202211210星期一 雾
当你感觉能力不足时,去读书吧,书籍会带给你疗愈和能量……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作《越过内心那座山》,这本书的作者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我为什么喜欢讲年纪大的人写的书呢?因为我觉得他们在这个年纪,还愿意动手写一本新书,一定不是为了稿费,也不是为了所谓的江湖地位,他们不在乎这本书里的结构或者流派,只是想把自己内心中认为对于读者来讲最重要的事情写出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读完之后对我帮助很大。
这个作者伊迪丝·埃格尔,是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1944年,她16岁的时候被抓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叫《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幸存者,埃格尔也是。弗兰克尔进奥斯维辛的时候30岁,而她当年只有16岁。她跟她的姐姐,还有父母,一起被抓进了奥斯维辛。在被抓进奥斯维辛的当天,她的父母就被送进了毒气室。
埃格尔50岁的时候在美国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她的老师就是维克多·弗兰克尔。老太太说,最糟糕的牢笼并不是奥斯维辛,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笼。就是她这一辈子都在跟奥斯维辛时的经历做斗争,她的人生经历过如此大的痛苦,但是她发现,真正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持续性影响的东西,是我们自己内在的精神所建造的精神牢笼。她把这些精神牢笼分了十二个,我觉得每一个基本上都跟每一个人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这本书的四个心理学原则来自四个流派。第一个是我们都知道的,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叫习得性无助。我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无助感,是生活教会我们的,是我们一步一步被生活训练出来的。但是埃格尔说,她更喜欢一个词叫习得性乐观主义。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会乐观,那么它也是我们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学会的。这是第一个流派。
第二个来源就是认知行为疗法。我们要知道ABC法则——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并不是来自外在的事物,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个事物的看法。所以,如果你希望改善你的感受,你首先要改善的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你对外部环境的看法,这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
第三个理论来源是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卡尔·罗杰斯强调无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你都应该毫无条件地爱自己,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
第四个来源就是她的老师弗兰克尔的理论。弗兰克尔创立了意义疗法,它的核心就是每一个苦难一定都具备着意义,这个意义可以使得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或者使得这个世界逐渐地变得更好。如果你找到了你所遭受的这件事情带来的意义,那么你就能够忍受生活加诸你的一切。
这就是这本书的四个心理学来源。
作者强调自由需要终身练习。我们这一辈子每天忙忙碌碌在干吗呢?在不断地成为真正的自己。所以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The Gift(礼物),老太太调侃:没有人能说奥斯维辛是一份礼物,但是到了我今天这个年纪,我觉得我得把它视作生命给我的一件意外的礼物,一次相当大的考验。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十二个不同的牢笼。
第一个牢笼叫作受害者心态型牢笼。如果你有了受害者心态型的牢笼,你最常说的话就是:“为什么是我?”我们见过很多人,比如家里有人得了癌症,或者自己得了癌症,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是我”“我是个好人,我又没有做什么糟糕的事,凭什么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出现了各种意外,被别人不公正地对待的时候,这个“为什么是我”的心态会让我们做出很多强烈的反应,有时候甚至会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
如果你是一个幸存者,你最常问的话应该是“现在怎么样”,或者“现在我能做些什么”,这才是核心。所以你究竟选择用一个受害者心态去不断地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还是选择用一个幸存者心态去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改善当前的状况,这是(产生不同心态的)分界线。所以埃格尔说,有一个很残酷的问题,你可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是你?那么多人都会得癌症,那么多人都会遭遇车祸,那么多人都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没有人规定遭遇这些事情的人一定得是一个坏人。所以既然别人可以,那为什么不能够是你?当你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才能够稍微地变得平和一点。
走出受害者心态牢笼的方法,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就是学会以平和的胸襟来应对这些糟糕的事情。那有人说为什么呢,为什么我要以平和的胸襟来应对呢,我就是很生气。你要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如果你能够用平和的胸襟来应对这些事情,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精力和想象力。也就是说,当我们沉浸在自责、悲痛、愤恨、怀疑,以及“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凭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这些情绪里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停止活跃思考的,我们是在一个死循环中走不出来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想象力。那么如果你能够接纳这件事,你就能够去思考“我知道现在这事发生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
第二个就是要学会问这么一个问题:“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吗?”比如你想要报复,你想要伤害别人,你想拉着更多的人跟你一起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或者你想要自残、自我伤害,想要破罐子破摔,我相信这些想法都会让你一时痛快,你会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表达自己内心中被伤害的不公感。那这时候你要问一下自己:“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对于我、我的孩子和我其他家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能够让我们清醒很多。
第三个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学会面对孤独。因为当我们有这种受害者心态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怕自己被排斥,变得孤独。但你要知道,只有你自己能够跟你一辈子,其他人都没法跟你一辈子。
书里有一个艾米丽的故事,她45岁时被诊断患有癌症,正准备要做手术。有一天晚上,她的丈夫突然跟她讲:“我爱上了别人,咱们俩还是离婚吧。”你想想看,这是多么大的晴天霹雳,所以艾米丽觉得自己完全走不出来。后来在埃格尔的辅导之下,她才逐渐地开始寻找生活的勇气。
我觉得书里埃格尔对艾米丽讲的这段话很重要,她说:“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也能找到力量和自由。亲爱的,你具有某些自己不知道的能力,请运用这种能力。不要做灰姑娘,……你不是公主,也不会遇到王子。你的内心拥有你需要的所有爱和力量。所以,请写下你想要获得的成就:你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你想要什么样的伴侣。出门时让自己看上去光彩照人!结识那些与你有类似经历的人,与他们互相关照,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对周围一切保持好奇: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就是她调动着艾米丽不断地去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一些什么变化”,帮助她走出这个受害者牢笼。否则的话,她会永远跟她的前夫不断地撕扯,或者在内心中不断地质问自己“命运为何如此不公”,这样是走不出来的。只有我们接纳这件事情,我们才能够进入生活的其他部分,才能够相信明天会是另外新的一天。受害者心态是我们自我保护的一个盾牌,就是当我们出现了受伤的状况,我们的内心中会用一块盾牌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我真倒霉”“他们这样对我做是不对的”,这些想法能够让我们觉得安全一点,但是也会阻止我们继续往前走,所以要学会走出受害者型心态。
第二个牢笼叫作逃避型牢笼。这个作者说有一次她女儿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到家就哭,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做甜食给她吃。后来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应对麻烦的方法就是吃甜食。因为吃了甜食心情就会好,实际上就是想逃避这件事情。抑郁的反义词是表达。很多人为什么会抑郁,甚至会得抑郁症,就是因为他不说,他假装事情没有发生,他回避着这些事情。用不去感受情绪的方式保护自己或别人都是错误的。
有一个巨大的启发来自她的一位患者,有一天,这个患者在半夜突然给她打电话,说自己想明白了一件事,这个作者问什么事,他说:“我想明白了,奥斯维辛里边没有百优解。”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今天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吃药,我们会通过吃百优解这些精神类的药物,来让我们感受不到那个负面的情绪。但是你想想看,埃格尔他们当年在奥斯维辛的时候,是不会有人给他们发百优解的。在那个时候,她必须面对每天加诸身上的痛苦,不但有肉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甚至有死亡的威胁。我们可以想想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所以你只有去面对这种感受,你才有可能真的解决它。
因此,在“二战”结束的30年后,埃格尔下了很大的勇气,决定去奥斯维辛纪念馆参观。其中有一个参观的项目是一列火车,就是他们当年从匈牙利被拉到波兰的火车。她在上那个火车车厢的时候,就上不去,一直犹豫,脚步很慢。最后等她进入那个车厢里以后,那些气味、光线、狭小的空间,让她所有的回忆一下子涌上了心头。其他人就是边走边看,但是她坐在那个车厢里根本走不动,就是想到了当年的画面,感觉那些真实的画面全部又发生在她的面前。
这对一个人来讲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是它也同样具备疗愈效果。这个作者说:“最后,当我从那里走出来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同。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感觉沉重,内心轻松了很多。我的悲伤和恐惧没有消失。……不过,我允许自己重温和面对过去的那些感受,那些都是我多年来一直在逃避的感受。”就是当你不断地逃避这些感觉的时候,等于在否定现实,你眼前面对的生活也变得不真实。
“有时候,我们逃避的不只是不舒服和痛苦的感受,好的感受也被屏蔽掉了。我们不再感到激情澎湃,不再感到愉悦和幸福。当人们受到伤害时,内心的一部分会认同施害者。人们会采取惩罚性的行为,从施害者的立场考虑,剥夺自己感觉良好的权利,也剥夺与生俱来的让自己高兴的权利。因此,我经常说,‘昨天的受害者,很容易变成今天的施害者’。无论你在刻意练习什么,只要经常练习,你就会成为那方面的能手。”
如果你每天都在练习紧张、担忧、害怕,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高手。但如果你能够每天练习勇敢、放松,你就能够成为勇敢、放松的高手。刚刚我念的这一段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人为了做自我保护,是需要让自己麻木一点的。但问题是麻木这件事情并没有针对性,你不能够只针对恐惧麻木,或者只针对痛苦麻木,一旦麻木,连快乐也会麻木,温馨也会麻木,爱情也会麻木,它是全方位的麻木。所以我们必须得走出逃避型的牢笼,勇敢地面对过去所遭受的伤害,然后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细细地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告诉自己:“我有权利这样做,我不会让那个伤害我的人的能力变得那么强大,犯错的是他,而不是我。”一切情绪都是暂时的,去感受自己才能够真正地治愈自己。这是第二个牢笼——逃避型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