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星期三阴
亲子日记第344篇
今天继续《老子》的“无为而治”篇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可以分为四个等级。最理想的统治者,是从不用严酷的刑罚,也不用很多条条框框来限制百姓,而是顺应百姓的心,做老百姓希望让他做的事情,这样老百姓就仅仅知道这个国家存在统治者而已,并没有被束缚住手脚,而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第二个等级的统治者,用和善的态度对待百姓,用自己的德行感化百姓,这样老百姓就对他很有好感,并且愿意赞美他的德政。第三个等级的统治者,则是用严酷的刑罚来统治老百姓,让他们遵守他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老百姓虽然不得不遵守,但心里对统治者并没有好感,而是充满了害怕和恐惧。最末一个等级的统治者,经常欺骗和愚弄百姓,百姓心里明白他是什么样的国君,所以心里非常看不起他,也就不愿意听从他的命令。最末等级的统治者总是向百姓发号施令,可是命令太多了,就不值得信任了。而那个最理想的统治者,整日看起来好像很悠闲,从来都不对老百姓发号施令,却事事都能如百姓的意,能想百姓所想,能做百姓所做,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很成功,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啊!”
老子在这里讲了一个“无为而治”的道理,他举了四种国君的例子,第一个顺应民心,好像什么都没做,却让老百姓觉得舒心满意,而其他的则总是在某一领域里干涉着百姓的生活,最末的则是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顺自己的意,却忽视了老百姓的感受,反而成了最不受欢迎的。老子在全书中提倡“无”、“虚”、“静”这样的境界,因此在政治上他也主张“无为而治”,就是说要顺应自然,顺应民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而是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这样既能够把事情办成功,也不会让自己和别人觉得太累。
其实“无为而治”,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中来,我们的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尽各种方法让孩子去学习,以期待取得好的成绩,恨不得一下子孩子就成为听话、优秀的孩子。任何生物都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我们应遵循孩子生长发展的规律和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其独有的花期,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细心地去呵护,慢慢地看着它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也许你的永远不会开花,但他也许是一棵参天大树,为你遮风挡雨。我们只有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事,不加过多地干涉,孩子才能自由自在地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我们家长期待的样子。我们要用爱和鼓励为孩子铺成一条郁郁葱葱的大路,让孩子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