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师基础知识(四) 第61篇
如愿以偿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大雾

昨晚19:30武校准时开播,我早早准备好了笔记本,生怕少记一个字,还是没记全,今天又反复看回放,反复暂停记录,才得记全。图像

人和人的能力不一样,我就属于比较弱智的那种,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归纳能力、找重点、抓关键词的能力都非常迟缓,而且记忆也不好,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吧!那没办法我只有主观努力了!看一遍记不住看两遍,看两遍记不住,那就用笔记下来看三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那就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吧!图像

武校首先出了一个测试题,

列举了两个事例:

事例一 :

小明在他的房间玩,妈妈喊他吃饭,他便推门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小明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事例二 :

一天,小刚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偷拿出一些果酱吃。他踩着一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然后这个问题放到最后回答,有加分哟!

武校首先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讲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条主线:

认知:感知觉 记忆 思维 言语 智力

社会化:情绪 气质 价值观 人际交往 道德意识 自我意识 人格

今晚主要从八个方面讲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发展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1.描述一生全过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2.揭示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1、整体性

(1)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它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系统)。

(2)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互动)。

2、社会性: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人类心理发展是受人类社会环境制约、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中实现的。(人必须生活在社会关系下,先有关系,再有社会性。)

3、活动性(互动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4、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阶梯发展)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1-3或3-6岁):孩子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活动范围增大,接触社会事物增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

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10-20岁 困难期或危机期)

孩子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观察学习是青春期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揭示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

(1)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表现为: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相等,当然绝非同步;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年龄阶段的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关系;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的关系

(4)“关键期”问题。

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横向研究: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又称横向比较研究。

横向研究是最常用的方式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群组效应。横向研究是最常用的方式、纵向研究也称纵向跟踪研究、横向和纵向交叉研究。

2.纵向研究: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的设计方式,也称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被试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阈限降低)和疲劳效应(阈限升高)。

3.纵横交叉研究: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中庸之道)。

五、心理发展的动因

1、遗传因素(高尔顿)

2、环境因素(华生)

3、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施太伦)

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5、社会文化因素(维果茨基)

6、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皮亚杰)。

武校主要讲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在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

实际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就是孩子够一够就能够到的苹果的水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应该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武校还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

老大:48周———54周

老二:52周———54周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过早学习,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正常时间去学习该学的是最好的!

6.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主体能动性

认知结构发展的四个概念

图示 ——认知结构

图示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题有效的适应环境;

同化 ——纳入整合

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示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改变重建

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照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求。

平衡———达成稳态

主体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主动趋向于环境平衡。

心理起源于动作

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六、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以“认知”结构的特点为标准

埃里克森--以“人格”发展特征为标准

皮亚杰以认知结构特点为标准,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示,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主要手段;

(2)前运算阶段(2岁~6、7岁):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以凭借符号进行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

泛灵论(万物有灵)

自我中心主义(我的视角)

不能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由表象图示演化为运算图示,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和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说

按人格发展阶段。

婴儿前期(0-2岁):

信任对怀疑--希望品质

这个时候孩子一定要自己养育,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信任感;

婴儿后期(2-4岁):

自主对羞耻--意志品质

这时候孩子说“不”的时候说明他有自己的意愿了,不要打骂他,让他自己去做,不要限制他;

幼儿期(4-7岁) :

主动对内疚--目标品质

主动做事情,主动战胜内疚,就完成了目标的品质。

童年期(7-12岁) :

勤奋对自卑--能力品质

这个时候孩子不再以玩为主了,而是以学习为主了,有能力干事情了!

青少年期(12至18岁):

同一对混乱——诚实品质

我是谁,统一性战胜混乱,

优点战胜缺点,即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至25岁):

亲密对孤独——爱的品质

亲密战胜孤单,就会有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至50岁)

繁衍对停滞——关心品质

不断地关心别人

成年后期(50岁以后)

完善对失望——智慧品质 。

这个年龄贪财和怕死,所以很多老人给骗子发财的机会。老年老成什么样 ,无疾而终就是修的好。

七、心理发展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我们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也是由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而成,自己想学,自己愿意学,是内动力;

武校加分鼓励是外动力!

我们只有自己想学,认真把教育学、心理学,学好了,相互融合在一起,才真正的学到东西。

八、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武校提到了———印刻效应

(母亲印刻———关键期)

康德拉.洛伦茨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鸭子孵好多的小鸭,快破壳的时侯把母鸭移走了,那个壳继续保持着温度,等破壳出来后,小鸭子们第一眼看到的是洛伦茨,在20小时之内,他等待着小鸭子一个一个的出来。小鸭子全部出来之后,他走到哪里,小鸭子们就跟到哪里,小鸭子们已经把他当成了他们的妈妈。等再次把母鸭抱回来的时候,小鸭子根本就不认母鸭。

还有狼孩的故事,孩子很小的时候被狼叼走了,小孩子从此就把狼当成了她的妈妈,等人类把孩子解救出来的时候,这个孩子根本就不认人类,他把人类当做攻击的对象,这也叫首因效应。人类的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这种效应的,他是在几个月之后有这种首因效应的。

所以孩子不能交给祖父母养,而要亲自养育,以防孩子认错亲!

儿童各年龄阶段发展的关键期

0-4个月--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2个月-3岁--情绪发展的关键期

3-6岁--口头言语开始学习的关键期

3-6岁--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4-5岁--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0-5岁--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7-12岁--品质养成的关键期

所以孩子的关键期都是在七岁之前完成,

这也就是为什么坊间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了!

最后的答题环节,武校说“选1的加1分,选2的加3分,两者一样得2分。”

5-8岁的孩子,普遍认为小明犯的错误大,因为他打破了15个杯子。

8岁以上的孩子,普遍认为小刚犯的错误大,因为小明不是故意的,而小刚是为了偷吃果酱打破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判断时采用的标准时不一样的。

大家判断小明和小刚,谁的错误最大时,

有选择第一个的,

有选第二个的,

我没有抓住关键词“偷吃”选的是一样的没错,

只感觉都不是故意打碎的。

所以学习还要认真再认真。

学无止境,每次学习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越学习越感觉知道的少,可能做到空杯为零了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805468
推荐日记
《41》
《第307篇~《感恩》》
《(342)11.24》
《玩具风波》
《亲子日记第43篇》
《明天70》
《读绘本》
《亲子日记141天》
《辅导作业的战火(2022.11.24,晴天)》
《周四小记,感恩遇见!耐心走在学习的路上》
《预习》
《开心的一天》
《感恩节的礼物》
《周三散步》
《亲子日记1145》
《成长的足迹195》
《307篇》
《22.11.24-141》
《亲子日记第117篇》
《亲子日记303篇 哪一种教育是正确的 22.11.24》
《2022年11月20日 周日 晴》
《诗与远方 内外兼修 幸福宜家》
《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师基础知识(四) 第61篇》
《背诵弟子规2》
《三百零二篇童言童语》
《感恩》
《一个人越过越好的标志:嘴贵,耳明,心顺》
《299)》
《2022.11.24 亲子日记 随手记 第155篇 星期四 天气晴》
《画脸谱》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