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真发达,这几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都被江西那个男孩的失联牵动着。他因在学校表现不好,被开除,妈妈领他回家的路上批评了几句,就凭空消失,怎么也找不到。大动干戈之后,在初中学校的储物间找到,出来和妈妈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不想和她说话”,何其悲哀!
妈妈捧出了全部真心,却变成了孩子最想逃离的人。为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母子鸿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感隔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家庭悲剧?
第一,母子关系紧张的背后,是妈妈一个人扛起了家庭教育的重负。丧偶式育儿,当妈妈成为负责孩子教育的唯一监护人,爸爸成了家庭教育的隐形人,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很容易在失衡中,出现危机。
丧偶式育儿。
第二,就是女性的漂泊属性,决定了妈妈最重要的使命,是放下对孩子的控制。本以为是为孩子好,但因过度控制和焦虑,反而在苛责中,一步步把最爱的孩子,逼成了最恨自己的人。
如何自救?我学到了四方面:
1多用事实,少用情绪。“事实陈述法”
2多用肯定,少用指责。把孩子当成“顺毛驴”
3多请教,少管教。学会“示弱”
4多分享,少命令。多用商量的口吻,打开自己,守望孩子。
让我们共同学习,放过自己,放过孩子,就像麦田的守望者,站在田埂边儿上,看一株株麦子,开花抽穗,灌浆结籽,饱满金黄,反哺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