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承担拖沓的后果
或许孩子上学没有迟到、作业按时完成、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一切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这一切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的,并不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
父母不断地催促,而不愿意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完成这些事情、然后超出规定时间。
其实,父母们可以让孩子主动思考迟到的后果,或者就放任孩子迟到,让他直接得到教训,那样他才会明白,自己的磨蹭会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
当孩子失去了父母的保护伞,承担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时,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磨蹭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
比如,一位中学的校长曾给家长们写过一封信,他告诉家长们一条规定,不许家长帮孩子拿他们忘记带到学校的作业、午餐、运动服等物品。
他们要学会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任,做不好就要承担后果。
这样孩子才能长记性,对自己的事情上心,而不是事事依赖父母。
💦 对拖沓磨蹭的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表扬
其实很多孩子写作业磨蹭最主要的心理原因,还是因为不感兴趣、会下意识地排斥,所以会走神、干其他事情。不仅仅孩子这样,很多成年人也会对不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拖延抵抗的心理。
所以,家长们不妨在这个时候,少一些催促,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比如可以时常对孩子说:“你要是做得再快一点就更棒了。”
“你今天比过去进步很多哦。”
“你最近写作业快了很多哦,妈妈奖励你,就带你去你最爱的游乐园吧。”
当孩子感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这些鼓励和表扬就会打动孩子,继而引起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干劲儿。
他们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会更快地去完成那些拖拖拉拉的事情,改掉磨洋工的习惯。
父母们还可以与孩子们约定一些事情,比如,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够看动画片、吃好吃的、玩电脑游戏等等。这样会让孩子们觉得“‘快’是值得的”,因为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们自然还有许多不得不催娃的时刻,矛盾的主要焦点,集中在日常的生活流程上。
不肯刷牙、不肯收拾玩具、不肯写作业,超过睡觉时间了,还磨磨蹭蹭想要再讲几个故事。
此时,一味地让步只能让规则涣散,且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做事习惯。但具体如何催,除了让孩子“快一点”之外,仍需要我们花费一些心思。
💦 与孩子明确流程
幼小的孩子对时间概念模糊,但对流程却有更好的理解。
尽量与孩子建立起规范化的生活流程,如:“饭前饭后洗手”,“晚饭以后才可以看动画片”,“先洗漱后讲故事,然后上床”。
孩子在“固定流程”的生活中,往往能够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也更易于使孩子遵守规则。
💦 要事先行,先吃苦后享受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从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自律这个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
即使是成人,也有很多人受困于“拖延”。看似是将痛苦延后,但实际上也并没有充分享受到之前的快乐时光。
先解决重要问题,感受痛苦和困难,但之后得到的是更大的快乐和完全的放松。
教育家卢梭说:“在早期教育上,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
有时候,当催促即将脱口而出,不妨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只有当父母不再把孩子磨蹭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烦躁和沮丧的情绪就会减少很多。父母的情绪平和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够相应地减少,行动才会更有效率,也更容易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
孩子磨蹭是一种天性,父母们可以尝试以上提到的几点建议,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