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就是人生的指明灯,有了指明灯无论贫贱富贵,男女老幼皆可达到人生既定目标。我国宋代苏轼在《晁错论》中这样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意思是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志向,这里的“志”就有目标之意,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明确的目标,才能达到人生的彼岸。有很多的父母经常担忧抱怨孩子已经长大了,从小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未来的人生该如何成就,其实大可不必有此焦虑,东汉末年曹操在《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只有心中有目标有梦想,人生就有未来。
人生应该现有梦想而后再有目标,梦想和目标截然不同,梦想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对生活和未来的一种憧憬一种愿望,往往与想法和爱好同时出现,而目标则是根据综合分析和实际情况所得出的具有可实现性的结果,往往与具体操作方案同行。一个人的发展是从梦想开始,经过一次一次的验证和实践最终确定了终生奋斗的目标,梦想可以随着认知的不断提升而发生变化,而目标一旦确定后就只有坚持利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步步达成,梦想会充满着好奇和剧情,和目标则从开始执行的那一刻起就能预测到未来。
目标是工作和生活的方向,明确的目标会为生活和工作引导方向,就像是航行中的船,如果没有方向,任何风向都是逆风。人生也一样,如果生活没有目标,去哪个方向都是逆行。目标会引导去做内心一直渴望去做的那件事情。如果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又怎么能去做不想去做的那些事情。
培养孩子养成目标的习惯,使孩子一生中少走弯路,少走错路。养成目标的习惯需要具备策划能力、计算能力、计划能力、分解能力、协调能力、机遇能力、坚持能力等相关能力,由此可见目标的制定要实施是一个综合能力体现的过程,“人类行为受有意识的目标、计划、意图、任务和喜好的影响”,是“有意识的目标影响行为”,它是由洛克等人提出的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成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把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
人生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目标就像远方的灯塔,有了具体方向和划船的能力,再给予合理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会到哪灯塔的彼岸,发挥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