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孩子成长的分水岭
王海耀
进入初中,特别是初二,有的孩子突然掉队,有的孩子反而开窍,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可能遇到了难以跨越的“学业分水岭”。

与小学阶段相比,孩子进入初中,无论是学习的难度还是广度,都有所增加。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在学业重压和“春潮泛滥”的双重蹂躏下,孩子们很容易出现学习分化:有的孩子始终名列前茅;也有的孩子会出现学习困难,暂时掉队;当然,也有些孩子突然“开窍”,成绩扶摇直上。因此,初中阶段既是孩子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关键期呢?听我给大家唠叨唠叨:

 


上周有个家长----贾女士过来寻求咨询。她说:自从女儿小铃升入初二,明显发现孩子的学习吃力起来。之前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次期末考试却是“惨不忍睹”。

贾女士也试着和小铃分析原因,然而女儿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只要一谈学习就跟她大喊大叫、声嘶力竭,没有办法正常交流。

现实生活中,像小铃这样,出现成绩巨大波动的初二学生并不少见。

多项研究发现,初二正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

另外,在学校里,很多老师都有一个共识:“七年级差别不大,八年级开始分化,九年级天上地下。”这几乎是每个家庭,都可能会遇到的“初二现象”

面对孩子成绩的大幅下滑,贾女士有点想不通,原本懂事听话的女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的脆弱,说又说不得、骂更不能骂,成了妈妈心中熟悉的“陌生人”?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摆烂”实属无奈!

“反正已经这样了,我无所谓,那就‘摆烂’呗,你们爱咋咋地吧!”

这是一位初二男生,当着他妈妈和我的面,在谈到自己学业的时,昂着自己“高贵”的头,满脸不在乎的“台词和表演”。像这样开门见山的“直接和坦诚的交待”,时不时也总能遇上几个。

我发现,不少的初二学生们总喜欢用“摆烂”这个词语,来表达对学习极端的态度:既然学业水平无法提升,干脆就不再努力,甚至直接破罐子破摔,爱咋咋地!

“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方面的落差不仅是一种主观体验,更是一种客观事实”。面对学业的困境,心态好的孩子能顺利度过,但有些孩子,却出现和以往大相径庭的表现:


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遇到难题就跳过;
回家扔书包、锁房门、打开手机玩游戏,稍不如意就“原地爆炸”;
面对老师、家长的劝说,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可一到了考试,又手脚发麻、心发慌……


不知道各位家长是不是遇到过孩子这样的表现?

其实在我看来,孩子们的这种极端的表现,恰恰源自于他们对于成绩极度地在意。

考试结束,成绩没有提高反而又有下降,有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到预期性焦虑中,“越到考试越紧张,越紧张考试就越容易发挥失常”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的自我压力,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对于初中这个特殊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项颇有难度的挑战。

虽然孩子想用“摆烂”驱散心里的阴霾,但内心的焦虑却始终存在。

到底是孩子不愿意学习、还是遇到了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的“坎”。其中的根源,作为家长您又真的知道多少?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初二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烦恼和即将面临的人生挑战,实在是太多了……

 

首当其冲的是“生理剧变、春潮泛滥”

正处于青春期起点的他们,伴随着荷尔蒙的分泌,需要在未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和发育,直至达到成熟,这叫生理“疯长期”

任务繁重,但时间却很紧张。和学习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的大脑,也将在这“疯长期”发生着剧烈变化。(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社会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狂长、调整、演化、定格,其间,将有大量数据信息需要“写入”。

随着大脑影像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青春期时的大脑,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例如,在大脑神经网络中,髓鞘数量不断增加,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浓度也有所提升。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脑神经信号传输的速度,还带来了更为激烈的信息对撞和情绪波动的体验。

 

其次是大脑各部分的非同步发展

进入这个时期,人体最关键的部件----大脑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各个部分,并不是同步发展的,总有某些部分先于其他部分发展。

比如感受情绪的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提高,但控制和处理情绪的能力依然在逐步发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在单一的事情上已经非常能干,但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有更多追求刺激和快感的行为,有时也更容易沉迷于一些事物而不能自拔。

这种“失衡的发展”,经常会带来一种“不知所措”!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产生“这是什么?从哪里来的?”的感觉,发出“烦死啦!我该怎么办呢?”的感叹。

虽然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都得以大幅提升,但仍然缺乏有效应对内外压力、控制情绪异动的能力。

 

其三,思维模式需要与时俱进

进入初中后,学科种类和内容都快速增长,同时,不同的学科对学习策略和方法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如进入初二后,新增加的学科----物理,则要求孩子们从以往的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去转变。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么多“稀奇古怪”的要求,在这短短的一年或两年内突然来袭,加上青春的躁动,如果不是提前为孩子做过一些铺垫和准备,单靠孩子们自己,还真的很难应付!

有的孩子喜欢钻研,逻辑思维见长;有的孩子喜欢表演,音律节奏感突出;有的孩子喜欢交流,人际关系超强;有的孩子喜欢观察,洞察能力细腻……八大智能,不同孩子各有所长。因而随着能力水平发展的各有差异,孩子之间容易迅速拉开差距,造成了班级学业分化现象的产生。

如果搁在其他时段,孩子们或许可以通过调整学习方法,去平衡多样化的理解方式,初二开始,孩子们身心剧变的特殊时间节点,个体差异反而在不断放大……

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他不想,有的时候他们可能是真的不能啊!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学习困难在初二这个时间段,确实真实存在。同时,在这个节点上,因为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大幅改变,对于孩子各项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学习障碍(例如阅读障碍)的情况也会更为凸显、更容易被发现。

在此,强烈的建议家长们:要多去关心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的挑战。如有需要,还是应该及时向专业的老师寻求帮助。

 

   破旧立新,是一场斗争!

新的平衡,总是在斗争、在挣扎中建立!   

让孩子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身心发展都会逐渐趋于平衡,但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孩子身心各项指标的发展会呈显各不相同的特征。当然最明显的孩子身体发育,身材比例的显著分化,有的已经1.6m了,有的还在1.4m。单就身高的差距,就足以影响到他们在群体中的形象,影响到他们的人际、社交关系,同时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无论在个体层面,还是集体层面,初二这个特殊时间段,是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青春期孩子心理发育的显著特征之一。

日本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显示,相较于小学生,初中生的日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在日记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生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期望等,这反映出孩子们正在逐渐发展的自我中心性,对于周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其次,初中生写日记的态度也是更加自觉自愿,内心深处有着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迫切需要;
第三,他们开始将日记作为自己的绝对秘密,不愿外露更多的心理生活。

由此可见,初中生内心世界正逐渐丰富、走向独立,然而此时尚不能完全独立的他们,有时又会被孤独的情绪所笼罩,不知所措,表现出来就是极度的迷茫。

他们更在意别人的眼神和议论,很难对自己有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一旦身高、外貌、人际、交友等出现任何的“风吹草动”,消极情绪就很快蔓延到学业和学习中来。

因此,对于初二的孩子们而言:

除智力发展波动外,他们还将面对众多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前几天,当贾女士第一次以“学习”为名,要强行没收孩子的手机时。家庭大战爆发了。沉默、孤寂的姑娘突然爆发,拒绝上交手机,最后摔门而出,母女间的关系一度跌至“冰点”。

据中国教科院对的调查显示,与小学相比,家长感觉亲子关系“变化不大”的比例在初二阶段明显下降。其中18.50%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6.33%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长期的咨询过程中,我能感到: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无形中也在推波助澜,影响着孩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并不断加剧亲子关系的对抗性。

目前,不少的初中生家庭,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中国精妙的语言艺术已经被我们的家长们玩弄得是寡淡无味。亲子间的经典对话已经成了程式化的东西:

家长问:“考得怎么样?”
学生答:“不要你管!”
家长再问,学生必然发火:“烦死了,真讨厌!”

 

在母女俩吵架的时候,贾女士看着孩子愤怒到扭曲的面庞,不免心胸烦闷,更有些心灰意冷。

十年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贾女士精心仿照当时网上流行的作息时间表,从幼儿园中班开始,为孩子制定囊括了运动、阅读、做题、休息等全方位的成长计划。

在“比学赶超”的小学阶段,听话乖巧的女儿从未让贾女士太过操心,然而初二的这次期末考试,一下把贾女士从“女儿是学霸”的美梦中拍醒了。

如今,自己不仅“鸡娃”没鸡成,女儿在学习中还有了“放任”的苗头,这让贾女士无比失望。

如果仅仅是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话,那成功未免也太简单了。那么,面对判若两人的孩子,我们又能如何帮助他们跳出“摆烂”的困境呢?

我想告诉各位家长,特别是处于困难之中的初二家长们:尽最大可能,支持孩子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首先是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如果孩子在与家长的生活、沟通、交流中,能感到父母不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来“呵护和关爱”,而是当作一个大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受到理解和尊重。这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才能够建立并不断的增长。

所以,不要让千千万万个“道理”,占据与孩子之间真情实感的交流和沟通空间,也不要拿情绪当“武器”、拿关系做“筹码”,带着自身的目的性逼迫孩子“就范”。

 

其次支持孩子寻找“使命感”。

大多数情况下,初中的孩子在被要求“好好表现”时,他们更需要“师出有名”。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扪心自问: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这么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只有当孩子接受“价值和意义”的追问后,他们才能沉淀自我认知,真正将外在动力与内心的驱动力对接,使二者协调共存、相得益彰。

这些变化,无时无刻都在要求初二的家长们,既不能沿用小学时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初一时的教育方法,而应在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做出适时的、相应的调整。

因此,如果走偏的亲子关系,能在初二时期就加以修正的话,那这场“在困难中得到的成长”,对于每个孩子和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要想着赶紧解决问题,

让孩子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享受”痛苦对意志的磨砺

 

同样是初二,李女士儿子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进入初二的家骏却像换了个人似的,忽然打开了“新的大门”。

自从被选做小组长和课代表后,家骏一改往日“学习靠吼、作业靠催”的毛病,主动学习的劲头都感染了他的弟弟。很难让人想到,小学时候的家骏,还是一个经常“被罚站”的“吊车尾”。

可能是从小拖拉、表现不佳,经过几年心理建设后,李女士接受了现实,降低了对家骏学业的预期。儿子小学毕业后,李女士直接选择了离家不远的公办初中。虽然名声不显,但离家近上下学无需接送,这让李女士一家打从心底放松下来。

尽管早已对家骏不抱希望,但李女士在孩子面前,从未透露出丝毫的不耐烦。她和家人对家骏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现在状态不好,只是因为老师没看到你的优点。”

李女士很庆幸,自己在儿子糟糕的小学生涯,从未把内心的那些失望和放弃表现出来。进入初中,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下,儿子也有了重新开始的底气。

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虽然青春期的孩子们更加向往独立,可他们仍然需要家长给予的情感支持。在身心不断震荡的青春期,有人或许会因此滑落、止步不前,但也有更多的孩子,或许能从中获益。

那么,作为家长而言,我们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加深彼此理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危机”呢?给大家几点建议:

 

首先,要学会“留白”

在漫漫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要有意识地为孩子:预留情绪空间,试着成为他们的倾听者,而不是干预者。

在刚举办完的运动会上,体育老师突然给了家骏一个接力跑的名额。家骏在小学从没参加过任何的运动项目,紧张得不行,生怕跑不快给班级抹黑。但是李女士告诉家骏:

“没关系,你体重轻,风一吹,速度就上来了。”
“那如果当时没有风怎么办?”
“没事儿,你吉人自有天相,到时候天上自有神风助,地上也有妈妈帮,你相信我,到时一定有风!”

在这番母子谈心中,李女士自然接纳了家骏的紧张和自卑,自然而然地帮助孩子,建立起了运动的信心。

现在每天回家后,家骏都会主动和李女士说些学校的情况,顺便聊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李女士有时觉得过去糟心的小学经历未必不好,家骏也学着在挫折中去忍耐和适应。不知不觉间,可能一个槛就这么过去了

 

其次,给孩子自己做决定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鼓励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生的剧本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决定如何面对它,如何演绎它!

我们的孩子没有一个人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的父母都没跟他商量,就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但是孩子该如何面对他的世界,如何演绎他的人生?请您尊重孩子,把这个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由他自己去做主。

在对孩子的养育中,家长不宜强权独裁:“你怎么想不重要,都得照我说的做。”因为他的世界需要他自己去面对,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去演绎。因此他的人生剧本,你只能帮他修改和调整,而不能替他上台去演绎。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你一旦“越位”,孩子的自我认知就会失调,自尊的建立和关系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同时,家长更不宜消极放任:“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因为他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做决定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需要你的帮助。

过度的给与,往往也是一种剥夺!

“比如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剥夺了他自己经历痛苦的权利。”

但事实上,在高竞争强度的社会氛围中,不管父母怎么保护,孩子们都需要在未来,自己面对竞争和挑战。

如果孩子从未有一天、有一次能从容思考、自由探索、独立做事,他哪里会有鲜活的经验、充足的信心,支持他自己不断成长呢?

所以在帮助青春期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中,外界适时适度的回馈,是支持他们最好的方式。

孩子们一方面需要发展自己的身份认同,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规则、学会沟通和社交。从“我不知道怎么做”,到后来的“也许可以这样做”,孩子的积极心态,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第三,孩子的大脑需要恰当的“刺激”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天赋、优势和兴趣。因而对于青春期孩子而言:培养并挖掘他们内心的热爱,并给予相应的支持,这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刺激”应以“全新体验”的形式存在于情绪和关系当中。

因为调皮捣蛋,小学时的家骏已经给老师们留下了难堪的、刻板的印象。但初中老师用“智慧”,用全新的认识,打破了束缚在家骏身上的“枷锁”。

刚进入初中时,班主任告诉家骏,她从未看过小学老师的评语。这位老师不仅把评语扔进垃圾桶,踩了一脚,还特别强调:“新的学校新的开始,家骏在他这就是一张白纸,老师会重新认识他。”

老师的这番信任行为,一下子为家骏打开了那扇曾经关闭的大门

“人的成长很多时候是一系列的‘迸发’所组成的,”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某些部分的发展特别快。就像青春痘一样“忽然一夜春风来,千颗万颗满脸开!”这都是春潮涌动的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这孩子,怎么忽然一下子‘开窍’啦!”对于初中生孩子来说,这是相当常见的。

孩子能握住外界的“援助之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内心的安定感。“比如他们对家长、老师的信赖,相信有人能耐心地陪伴和支持他们,于是可以安然地处理内心争端,而不是始终处于焦虑的情绪中,转而又以激烈的行为方式体现。”

对家骏来说,正是有了“亲”妈妈和“好”老师的一路鼓励和支持,才让这个曾经小学老师眼里的“差等生”,如今是眼里有光芒、心中有梦想

所以,作为家长,孩子有问题不可怕。遇到问题也不要立即站出来急着、赶着解决问题,要让孩子“享受”问题带给他自身的“痛苦”。因为痛苦是磨砺意志的磨刀石,痛苦是人生智慧的催熟剂!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踩在脚下,成为他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情绪接纳需要技巧,

沟通让一切变得更好或更糟?

 

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初二男孩,面对提问,开始时一言不发,不与我交流,用沉默对抗我的提问。

其实孩子的沉默、对抗、不耐烦、被问到感受时的“我不知道”,等等都在向外传达着重要的信息。这样的情况太多了,这时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不妨先等一等,首先做好孩子情感的陪伴者和情绪宣泄的聆听者。

初二的孩子,正处在思维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当中,处在分辨和平衡内在驱动和外界压力的特殊阶段。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很难从那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判断和选择。此时,无论是父母、老师,同学还是朋友、陌生人的评价,都将直戳孩子内心。他们会觉得:“有人说我不好,那我一定真的是不好啦。”孩子们特别在意外界的评价!

面对青春期孩子们,自傲却自卑、独立而依赖、开放又封闭的矛盾情绪,如何有效沟通就成了当务之急。

此时,那些“道理式的说教”、“经验式的谈心”、“鸡血式的激励”、“长篇式的理论”通通无效,很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反感和抵触。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你让我往东,我偏往西。”孩子们常常用“牺牲自己的学习”来惩罚父母。

面对孩子对上学的抗拒,家长要先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一方面,上课听不懂,会给孩子内心产生压力;另一方面,面对来自同伴、老师的“负面”评价,产生被侮辱的强烈压迫感。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逃避现实、逃离学校的冲动。实际上也是在保护自己刚产生的,还非常细嫩的“自我认知”

事实上,像这样的孩子有不少。问题找到了,办法自然也就有了。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拥有一颗好奇心

当孩子拒绝做一些事情,产生负面情绪时,甚至不可理喻,出现反抗、攻击性行为时,其实是表象背后潜藏着一种求助信号。同时就是给父母一个天然的机会,去进一步了解孩子。保持好奇,也就拥有了和孩子再次和解的机会

各位家长,此时的孩子要什么你知道吗?其实孩子要的真不多。孩子们可能想要的只是一种情绪的支持和陪伴!此时,就算孩子依然抗拒言语交流,但父母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句关切温和的语调,都给孩子带来慰藉。


首先,陪伴是多种维度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都一定要在场。

当然,家长对孩子真正的陪伴,不是孩子做作业,家长在忙工作、刷视频、看股票;而是亲子之间,共同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情绪,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孩子真正要的是陪伴,不是陪着,要的是心与心的沟通,而不是客观上的在场。

 

其次,不要固执地做一个解决者,而是做好支持者、共情者。

哪怕是分享彼此的负面情绪,都有助于改善亲子间对立的关系。为有效解决孩子的学业困难,提供解题的钥匙。

面对初二孩子们层出不穷、稀奇古怪的问题,单单只有陪伴远远不够,持续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很有必要。因此建议家长们:在沟通中要注意避免“空洞或片面的夸赞”。

 

当然什么是空洞式的夸赞,片面式的夸赞?给大家稍作介绍:

空洞夸赞:你是个好孩子,你真棒!

当家长试图用“孩子”这个词汇来描述青春期孩子时,极易适得其反。孩子们常会反感:“你为什么能评价我?”“谁是你的孩子?我是个独立的大人!”

这样的夸赞会引起两方面的负面效应:

一方面,过于夸大孩子某些特质,会让孩子对自我评价标准及自我定位产生困惑,或将产生“我聪明,所以不用学”的自负;也可能在遭遇巨大落差时出现“我这么聪明,为什么做不出这道题”的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面对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的青少年,有时父母浮于表面、居高临下的“表扬”,会因为太简单化、标签化,反而激化“阶级矛盾”

 

片面夸赞:这次成绩不错,有进步!

如果家长只在孩子成绩好而表扬他们,平日里却没有积极丰富的反馈,就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暗示:“只有成绩好你才关注我,只有成绩好我才有价值。

久而久之,孩子的价值体系变得单一,对于人生的认识会变得狭窄,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也会不断外化且很不稳定,成绩变化引发的情绪波动,就更容易被放大。

无论是依托成绩还是他人的认同,都不能让孩子拥有真正的自尊和自我肯定,拥有在顺利或坎坷、成功或失败时都能继续向前的力量。

由此可见,上述的这些“夸赞”,并不能消减孩子内心的焦虑,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因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正向回馈”,也需要父母更多智慧、学习和成长。


 

其实,最有效的表扬,往往是对因果现象的简单叙述。

比如“我发现你这周心情很好,对妹妹的态度温和多了,她看起来特别开心。”

我们要帮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他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做得好未必要直说。以一种平实且有力的方式暗含其中,孩子所感受到的不是父母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是在内心生出的能力感、自豪感。

 

当然了,有很多的家长都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在上周,当着我的面一位妈妈这样给孩子的开场白。

“妈妈很开心你能够主动寻求帮助,也很开心你愿意让妈妈一起参与咨询,不过因为是你自己的体验,妈妈没有办法帮你说,但我会在这里陪着你,和老师一起听你说、了解你。你看可以吗?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妈妈开诚布公地分享自己的情感、看法,给孩子带来的是信任和尊重,更能帮孩子畅所欲言地去表达,也有利于解决各种情绪上的烦恼。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比起言传,家长的身教能更好帮助孩子学到尊重,学到与他人和谐共存,也学到坚持自己的内心。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直接教育,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了。

现在贾女士也试着让自己先从焦虑的情绪中走出来。不再事事要求最好的她,有空后会试着和小铃一起看会电视剧,听听新闻、追追综艺。她希望能留给自己和孩子更多交流的空间,把小铃当作一个朋友,来正式交往。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天赋、能力和个性,同时也都有他的短板和不足,需要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也不同。

如果我们能坚持以孩子为中心,看到他们的全部,他们的复杂与丰富,我们就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用他们需要和愿意接受的帮助方式去帮助他们,从而实现孩子、家庭、亲子关系的全面成长。

初中,又是人生的一个新开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有能力和意愿,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826251
推荐日记
《听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师基础知识七有感》
《有你真好》
《2022年12月14日星期三天气晴【288】》
《“合格”父母》
《小北风呼呼的》
《居家温暖片刻》
《居家》
《12月15日》
《2022.12.14日,晴,星期三,亲子日记第291天》
《亲子日记》
《后补的日记》
《2022年12月13日,星期二,晴》
《自己在家的第一天》
《玩一玩“曼陀罗绘画”》
《教育孩子—武校—碎思》
《22.12.15 第一次尝试做奶昔(39篇)》
《买口罩》
《今天是遭“罪”的一天》
《父爱感恩箴言》
《父母规打卡》
《(146)12.14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心得》
《背诗》
《和爸爸玩扑克(63)》
《一天的心情》
《感动》
《亲子日记 1556 小美外婆 小美宝贝四个月了》
《亲子日记(227) 2022.12.14》
《宝宝口述兔子和乌龟赛跑2022.12.15 星期四 晴转阴》
《小画家》
《随记》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