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大年初二) 星期天 晴(妈妈篇)
又是一年春节。
每年到这个时候家里都很忙,奶奶和爷爷一进腊月门就开始大扫除,洗窗帘,擦窗户,洗床单,擦地板,擦厨房,小规模断舍离……战线拉的很长,从腊月初开始计划、忙活,一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上桌才算落定。这个过程伴随着其他的事情,一整个腊月都是忙年的感觉。而我们还在上班的,年底事儿多,帮不上什么忙,我们经常劝的就是:找家政帮着收拾下不行?都挺干净的,不收拾不行?得到的答复当然是:不行。必须收拾。必须亲自收拾。这可能就是属于他们的过年的仪式感。
今年夏天,奶奶脚踝做了一个小手术,直到腊月也不能安稳下地行走,还处于恢复期。所以,刚进腊月门,老人就跟我们说:今年不收拾了,简单整理下,你们都安心工作,不要操心家里的事儿。
老人安稳下来了,我们又坐不住了。利用周末和网课的小空隙时间和肇峻一起各种收拾:肇峻房间的书桌升级、书橱整理、衣服规整,彻底清理了厨房和卫生间,把妹妹的所有玩具归类整理,打包所有闲置衣服分类处理,家里所有角落包括床底、橱底都彻底打扫,甚至把所有的床的螺丝都紧了一遍。肇峻揶揄我说:你这是彻底变成奶奶了!
除了打扫卫生,春节还有很多事情要忙。要炸鱼炸肉炸丸子;要与给孩子们准备全套新衣服;要提前买好花红,由肇峻写春联;要提前准备好崭新的纸币,给孩子们包好红包,用心写好祝福的话语;新衣服要在大年三十就给孩子们穿戴好,爸爸带他们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而我就负责拍照;除夕夜孩子们都抢着吃包了钢镚儿的饺子;还有每年大年初一必须拍的全家福。
这些可能就是传承。一年一年的春节,我们似乎重复着这些相同的动作,越来越体会到这个过程不是麻烦、不是找累,而是用这些动作共同汇聚成一种仪式感,让我们的传统节日焕发生命力,让孩子们带着期待迎接这些节日,并将这些仪式感、乐趣和期待传承下去。
1月23日(大年初二) 星期天 晴(肇峻篇)
在我们家,有一件事可以很明确地告诉我春节快到了,那就是我爷爷奶奶开始收拾卫生、各种采购。
从我记事开始,每年春节前,爷爷奶奶都要打扫卫生;爷爷会出去买各种各样的东西:灯笼、窗花、水果、点心、鸡鸭鱼肉;妈妈每年负责准备我和妹妹的新衣服;爸爸则被爷爷奶奶和妈妈指挥着忙的团团转;从三年级开始,我也有活儿干——负责写我们家的春联;至于妹妹嘛,她就负责捣乱+各种吃。
奶奶打扫卫生的标准非常高,每个角落都要打扫,所有的东西都要清洗一遍,厨房里放餐具的橱子要贴上雪白的墙纸,把所有餐具清洗干净再放进去。今年,因为奶奶的脚还没好利索,所以换我妈妈各种忙活。我本以为能够简单点,没想到我妈妈比我奶奶更过分!
我妈搞卫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扔东西。用她自己的话说:那叫做“断舍离”。 旧衣服、旧书、不玩的玩具,一切用不到的东西她都敢扔。而且她还擅长指挥,她指挥我收拾我的房间,把所有的衣服、书、橱子、床都挪动一遍,打扫、整理,弄得太慢或者不整齐也会被批评。等把家里所有的地方收拾好了,她又指挥我一起对她办公室下手。把所有的文件打包整理,所有的物品分类摆放,所有的绿植都重新修建,她居然还把电脑打印机全部都拆了,搬出来擦干净再重新装起来,有点佩服她。不过,搞笑的是,她收拾好以后,电脑就连不上网了,打印机也不工作了……后来找了专业人员帮她才弄好。
累归累,但是收拾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所有的物品都整齐有序,所有的衣服都整整齐齐。今年春节除了打扫卫生,我参与了更多的工作:写春联、贴窗花、祭灶神、包饺子……
在参与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我们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几千年以来,人们在每年的这个时刻,都怀着最美好的祝愿和最虔诚的期盼,祝福家人和自己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