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日志《痕迹》,姥爷看后说,暖暖的“鬼”游戏,来源于《汪汪队立大功》第二季的第五集。
我赶紧打开电脑看了看,里面讲的是:小砾掉进了洞里,大家都不知道谁在地上挖了洞,还有玩具被乱丢,饼干被偷吃,半夜打开跳舞机玩游戏,小砾认为有鬼了。面对这些谜团,大家决定设陷阱抓鬼,最后发现是毛毛梦游,引发了一系列事情,终于真想大白。
联想到昨天,暖暖玩游戏时,多次提到“谜团”一词,因为她不解其意,说成了“泥团”,我也搞不清,稀里糊涂。今天一看故事情节,才知道她表达的是“谜团”。回想她昨天的眼神,因为我的不解其意,满是困惑与无奈。
昨天她还反复要我配合她,玩扮鬼,梦游,抓鬼的游戏,我没看过这一集汪汪队,不清楚里面的故事情节,所以,只好敷衍着。形式上是配合了,内容上却没有融合。
昨天的游戏,她明白了“痕迹”,却困惑着“谜团”一词,她感兴趣毛毛的梦游,却不清楚“梦游”的行为。如果我早点看过这集动画片,她的很多疑惑就会在游戏中得到解答,即使不能真正明白,起码也会大致有所了解。
再现故事情节,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游戏,是幼儿再造想象的表现。外力的恰当介入,会使游戏升华到更高的层面,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反之,会遏制发展。
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做常流水。作为孩子的看护者,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兴趣,不清楚她的关注点,不及时地接受孩子世界中的新事物,谈何正确引导,开启智慧。
找个机会,认真地和她玩一次“梦游”“抓鬼”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