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5号星期天晴亲子日记第398篇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比较挑剔。无非就是怕孩子骄傲,想让孩子知道不足,不想当面夸等等;无非就是希望孩子可以用高要求去对待自己的学习、言行举止等等。
一直以来,“挑毛病”是很多父母眼中让人变好的最直接的方式。学习:“手型塌了”、“笔拿错了”、“颜色弄桌子上了”、“房子画歪了”。生活:“芒果都弄衣服上了”、“别挑三拣四赶紧吃”;“玩具又弄的满屋子都是”;“你又看(电视)起来没完没了是吧?”社交:“别人跟你打招呼怎么不理?”、“你那么多饼干为什么不分给小朋友一个?”、“别人不爱带你下回别上赶着”。
父母以为自己只是指出孩子的问题,但孩子在被挑剔时往往会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被嫌弃了。
每一次孩子做不到,我们就会挑剔地把这个做不到“留下”,然后把它放大,成为日后批评他的有力证据。仔细想想我们的这个行为,其实是在不断的搜集证据去证明孩子是做不到的。
如果一个孩子常常被你证明做不到,长此以往,这个孩子会出现什么现象?一定是自暴自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更可怕的是,挑剔型的父母,都会打着“我还不是为你好”的幌子。
但事实上,挑剔的本质并不是爱,而是父母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不曾被理解、被接纳的自己。因为自己的成长中习惯了被挑剔,没有体会过欣赏的力量。
所以,现在成为父母,希望孩子好的同时,也习惯于盯孩子的缺点、不对、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