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不质疑,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老师,学的好的学生未必是教的好的教师最美好的成果。我也毫不质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新径,越过上课的老师,既不靠上课的教师,一样学的不错。
————(美)帕克.帕尔默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回想起刚刚背诵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题目“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以及个别差异性);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且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班级里有个特调皮的学生,大多数时候都不认真听课,常常被我“点名”提醒。但是他仍然我行我素。出乎意料的是,他每次都听写任务或者是小测验正确率都比较高。用我的话说:“除了不遵守纪律外,其他的都算可爱。”可是这个不遵守纪律就很让人头疼。他真是软硬不吃。
经过数次的切磋,我没有打成目标。我开始反思,他为什么不能做我眼中的完美孩子。
不得不承认:
我眼中完美孩子的标准,太整齐划一。我常常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日常上课,同学们该有的样子就应该是“安静,听课,举手回答问题……”
我教授的知识可能他已经预习,让他向其他同学去听,而且还得表现出一问一答的配合,着实有点为难他。我在考虑,课堂上可以安排给他一个听众之外的身份,比如小老师是不会很能调动他的积极性。但我想这样的话是不会纵容更多的“不遵守纪律”跳出来表演。其实还是挺难权衡利弊的。
就像文中所说“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