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看了一篇文章,感觉很好,所以记录下来:
凌乱的家庭环境,严重侵蚀孩子的专注力,绝非夸大其词。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过一个著名理论:自我损耗。它说的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时,如果要一直对抗诱惑,就会感到某种心理层面的“损耗”。这种损害,最终可能让人徒劳无功。
孩子6岁前注意力稳定性很差,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诱惑。
如果一个家里,乱七八糟地放着零食、玩具、饮料、衣服,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那么孩子在学习、写作业过程中,就要不断和凌乱环境的诱惑对抗,产生心理损耗。
最终,孩子无法专心写作业、学习,又怎么可能拥有专注力?
正如香港心理医生Esslin Terrighena所说:
“混乱会使人们感到沮丧、不知所措,从而增加挫败感,消减人的专注力。”
长期生活在凌乱的环境里,会一点点侵蚀孩子的专注力。
让孩子越发懒散、缺乏进取心,很难建立起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给予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懒散的父母,养不出自律的孩子。
整洁的家庭,孩子都更积极自律。
凌乱的环境,带是一种充满凌乱感的环境暗示。
孩子长期身处混乱之中,便会缺少条理感、逻辑感。
长大后,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就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
父母积极勤劳,让家里井然有序,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自然也井井有条。
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可以催生出孩子的自豪、自信和自律。
我自我反省:我感觉不论是家里还实在办公室,我的卫生都保持的不错,但是赵伊在这方面不是很理想,自己的屋子不擅于整理,等我实在看不过眼了,用尽浑身解数各种劝说让她整理或者帮她其整理,以前都是和她一起整理,但是最近这次我和她说建议她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桌,这里包括书桌的抽屉和橱子里面,把不必要的东西丢掉,把有用的东西分门别类摆放。赵伊这次没让我失望,经过将近2个小时的奋斗,整理出来两大摞不用的旧书和本子,扔出去两大垃圾袋垃圾,然后等她打开抽屉找东西的时候我瞟了一眼发现抽屉里的东西归类整理摆放,给人感觉太舒服了,对于此我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真的很棒,希望能保持这种干净整洁,同时能养成这种随手拿随手放都能保持整齐的好习惯,而不是乱的没眼看再去收拾。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做好自己起到榜样的作用,同事监督赵伊也慢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咱们不求一步到位,但是至少要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