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小时候从未背过《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经典,但是那种“父母呼,行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意识却从小扎根在心里,在我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永远是是连“为什么”都不可以问的高高在上的存在,父母之命更是圣旨一样。所以我最羡慕的便是那种朋友似的家庭关系。因而从我的孩子一出生,我就下定决心要给她一个不一样的母女关系——我不仅要成为她的妈妈,还要成为她的朋友。
可是事情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在孩子四岁的时候我给她报了英语班,第一次上完课后老师让回家录作业,就简单的两句话“What is this?It is an apple.”可是她却读了好多遍都不会,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随着练习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失去耐心,终于,我忍无可忍,拿出抽屉的软尺打向了孩子稚嫩的小手……孩子一边哇哇大哭,一遍继续读着那些对她来说无比拗口的单词,最后终于含着泪录完了视频。而我当天晚上却失眠了。我为自己白天的行为感到愧疚自责,更为以后的日子感到迷茫:孩子以后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如果她一直这样接受比较慢我该怎么办?难道要用尺子管教她一辈子?不!我不要做这样的妈妈!我希望我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是陪伴而不是监管。可是我该怎么做?
我努力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发现孩子喜欢上英语课,于是就去观察英语班老师们的上课方式,她们动作夸张、声音有趣、唱歌跳舞、和孩子打成一片,就像自己是个孩子一样。对,像孩子一样去跟孩子交流,那就把自己变成孩子吧!我大受启发,回家之后想四岁的孩子最爱做什么,当然是游戏!于是我从孩子热爱小游戏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好几种学习小游戏。比如在英语字母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运用到了“点兵点将”“猜猜我是谁”“植物大战僵尸”“你说我做”等小游戏,游戏过程中我和她一样接受挑战,偶尔还会犯点小错等她来指点一二,总之就是用孩子的思维来陪她边玩边学。这样一来,孩子不仅不排斥学习,还非常喜欢这种小活动,接受的速度也变快了。后来这些方法又被我用到了拼音学习、识字学习、古诗背诵中,也都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把自己变成孩子收获最大的还是拥有了一种良好的母女关系。当我用孩子的眼睛来看孩子做的一些事情时,我发现以前孩子做的那些不可理解的事、动不动让我发毛的事都变得天真有趣了;孩子愿意和我沟通了,我们俩之间有了很多很多的“悄悄话”和“小秘密”。我想我们之间已经开始拥有了那种“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