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看了一个帖子,是一个五年级女孩的妈妈发的,她的女儿给她写了一封短信,表达自己想要一个新书包的心愿,信里表达得比较清楚,意思是开学后班里很多同学都换新书包还有别的文具了,而她现在的书包也已经有破洞,想让妈妈给买个新书包,同时还表示如果妈妈嫌贵的话可以用自己的钱来买。这个妈妈在发帖子的时候先是说家庭情况一般,又说明了女儿现在的书包是一年级入学买的,但家里还有一个亲戚送的书包,但女孩不太喜欢所以几乎没有背过,妈妈可能觉得心疼女孩懂事,但又怕孩子养成虚荣浪费的坏习惯(因为家里有备用书包),所以就发帖看看网友们都是什么意见?后来网上议论纷纷,但意见几乎是一边倒,买买买。一是一个书包再贵也没多少钱,但能给予孩子心理上安慰和自尊心的满足。另一个是都觉得女孩已经够懂事了,单从一个书包用了五年,还有信里小心翼翼的解释,都会人觉得心疼。再就是家庭条件完全能满足这个小小的要求。最后因为这个帖子引发的教育方式的讨论,类似于孩子的穷养还是富养,孩子吃苦上进或是眼界格局的培养,孩子的自信或是自卑心理的形成,从而上升到孩子对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仔细想想每个都有每个的道理,所谓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但也要看实际情况。如果是我,书包应该不用孩子说就已经换了吧,但家里俩孩子的性格还真是不一样,老大吃穿用都不会太在意,感觉从很小到现在没有问我要过这些,反而阻止我给她买,但她对于金钱的观念让我觉得太过保守,她的个人区域(每个娃有一块放自己东西的区域和储物柜)物品几乎是只进不出,东西是越来越多,零花钱的使用上对自己很抠门,对家人却很大方。而老二正好反着,总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零用钱几乎不太可能留到第二日,也有好几次把自己不用不玩的东西拿给姐姐换钱,他的个人区域差不多是保持恒定状态。所以对于老大心理上的支持比物质的奖励更为重要一些。而老二就比较现实了。
今天还看一篇写关于孩子磨蹭的文章,短小精悍。说“磨蹭”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大脑还没有连接起来,也就是“开窍”,无法做好当下大人要求他们做的事。所以父母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慢慢来,多些耐心,那样就会发现,他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快。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教的太多等的太少,孩子慢慢就厌了,烦了。等待很艰难,但很值得,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突然间有些自我检讨了,平日的催促太多了,缺乏耐心。经常要求孩子在学习上积累,输入,相信等待有一天这些会迸发式输出,那为什么不也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反复尝试,等待孩子的慢慢开窍,这何尝又不是积累、输入的过程呢?
感觉今天的收获还很多,与大家共勉吧!